从世博会到进口博览会 希腊建筑师筑梦上海

新华社上海10月18日电(记者何曦悦 任垚媞)对35岁的希腊建筑师科斯塔斯·卡茨扬尼斯来说,参与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希腊展馆的一切,似乎还历历在目,而现在又一场国际盛会即将到来。

卡茨扬尼斯更乐意被叫中文名“康希”。最近,他收到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希腊组展机构的邀请,准备在11月上旬参加与进博会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康希已经做好了计划。在进博会期间,他希望能加深对中国市场的认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自己家乡的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提供建议。

康希在位于上海的工作室内办公。新华社记者何曦悦摄

在康希看来,上海,这座他生活了11年的城市,正不断为他带来实现建筑梦想的新契机。“上海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一来到这里,你马上就能感受到这种活力。”

目前在上海运营自己建筑设计工作室的康希已经小有名气,而11年前他刚来时,还只是一名建筑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尽管当时在欧洲有大量工作机会,也面临“为什么要去中国”的质疑和不解,但他还是勇敢地选择了这个有些陌生的国度。

两年多后,康希便获得了参与设计上海世博会希腊馆的机会。对他来说,世博会不仅是一个让上海变得更美好、更国际化的盛会,也是他个人事业的新起点。此后,他的建筑设计之路越走越宽。

由康希设计的中希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希华馆。(受访者提供)

一杯来自康希家乡希腊的酸奶,曾经在上海难以寻觅,而现在,康希的这份“乡愁”在上海不再难解。“希腊的酸奶、橄榄油、蜂蜜和酒,在中国市场上越来越常见了。”他说。

下个月,还将有许多希腊企业家将来到进博会,把他们的产品介绍到中国。

来自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处的信息显示,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0多家希腊企业将参与首届进博会,主要展品为希腊的食品和饮料,同时也会展示宣传希腊旅游业。

在康希看来,上海正在不断“进化”,成为一座更加清洁、亮丽的国际化大都市,对来自全球的客人敞开大门,创造不同的机会。

康希在上海设计的一家瑜伽工作室。(受访者提供)

“我父亲已经来过中国4次了,但他每次来都会为这里的飞速发展感到惊讶。”康希说。

作为一个对美和设计有着极高要求的建筑师,康希发觉,这些年中国人的审美诉求也在悄然改变。

今年5月,由康希设计,历时5年完成的中希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希华馆在上海揭幕。康希觉得,希腊风格建筑设计采用的纯净白色大理石、简洁流畅的线条,可能与中国人传统理念中的建筑风格迥异,但现在,人们以开放的心态接触不同的设计,也开始接受并更加偏爱简约优雅的设计风格。

从世界博览会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康希和他的上海工作室获得的“全球邀约”正变得越来越多。

目前,他正在为中国西北部银川市的一家民营医院做设计,他希望能从中国患者的角度出发,让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加舒适便利。还有不少国际品牌的设计邀约,也正源源不断涌来。

“居住在上海,让我对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在这里,全球被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仿佛变小了。”康希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