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线性光学晶体开拓者!宁波悼念甬籍院士陈创天

甬派客户端记者 张璟璟 金鹭 通讯员 徐光华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官网特别制作了缅怀陈院士的专题)

今天下午,甬派记者从宁波市院士服务和咨询中心工作获悉,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因病医治无效,于昨日9时57分逝世,享年82岁。

陈创天院士是宁波奉化人,获悉先生逝世的消息后,宁波市委、市政府已发去唁电,表达哀思。

陈创天的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陌生的,但在国际晶体研究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一块牌子。

这位中国非线性光学晶体“开拓者”,虽少年离家,但桑梓情深。

“陈院士身体健朗时多次回家乡走访,参加院士宁波行活动。2004年,还在母校奉化中学举办讲座。” 市院士服务和咨询中心范世清说,近两三年,陈院士病重入院,我们去北大医院住院部探望他,院士夫人俞琳华老师多次提及陈老很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事,只可惜身体不允许了,非常遗憾。

从奉化到北大

从BBO到LBO再到KBBF,三块中国牌晶体,基本就是一部中国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发展史。陈创天则被视为中国非线性光学晶体“开拓者”。

陈创天提出的“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高度评价,被国内外的同领域科学家接受并成功地用于指导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探索研究。

(陈创天展示研究成果。科学时报图)

与物理的这份情缘,始于少年。

1937年2月18日,陈创天出生在奉化岳林街道斗门头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陈创天中断了在奉化中学的学业,随父亲迁至沈阳。1954年,考入沈阳二中读高中。高中学业里,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物理两门课。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创天接触到了“以太”论,好奇心促使他与物理结下一辈子的情缘。

1956年8月,陈创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50年代的北京大学物理系集中了一大批扬名海内外的著名学者:王昆、王竹溪、胡宁、杨立民、郭得仁……严格的基础教育、优良的师资、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民主的学风,让他受益匪浅。也在那时,陈创天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科学探索信念。

(1986年,陈创天在斯坦福大学做实验。图片来自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牌晶体”走向世界

1962年从北大毕业之后,陈创天被分配到刚组建的中科院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现改名为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三年之后,他选择了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结构与性能相互关系研究、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探索两个重要方向。

彼时,所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均由国外科研机构研发出来,中国只是个跟随者。1977年,陈创天被任命为物构所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组组长,开始了系统探索“中国牌晶体”。

此后,陈创天和他的团队先后研制出了BB0、LBO、KBBF和KABO等优质非线性光学晶体。其中,BBO、LBO晶体是首先由中国科学家发现的,而且性能优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牌晶体”。

目前,这两种晶体作为激光频率转换晶体材料已经在激光高科技产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目前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三个非线性光学晶体中的两个。

(高能激光武器成为理想的太空武器)

1990年,陈创天领导的研究课题组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块氟代硼铍酸钾晶体(KBBF晶体)。之后,通过与其他研究人员相互配合,发明了KBBF晶体的棱镜耦合技术,进而使得KBBF晶体获得了重要的工业应用。此项专利技术获得中、美、日三国专利权。

(美国《自然》杂志文章刊登陈创天院士和他的KBBF晶体。文章中提到,美国曾试图重金聘请陈院士到美国,被拒绝。资料图)

KBBF晶体是高能激光的基础,2009年后被禁止出口。由于该技术被中方所垄断,美国国防研究和国土安全评估部门一度甚为烦恼。直至2016年,美国宣布突破了中国人的技术封锁,掌握了KBBF单晶制备工艺。

“不为金钱所惑,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努力创新”

在陈创天的带领下,中国在晶体生长方面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使得我国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我国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一。

因其杰出成就,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获得国际晶体生长协会最高奖之一Laudise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中科院还提名陈创天为201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奉化中学110周年之际,陈创天院士发来贺电,并参加了在京校友座谈会。图片来自奉化中学北京校友会博客)

陈创天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三点:第一,是国家的长期坚持,不急于求成。晶体材料的研究从未中断,一直延续下来。第二,是晶体材料领域的科学作风好,不功利。晶体材料是实用科学,以应用、拿得出有用的材料为目的,在这个领域很难弄虚作假。第三,是中国晶体界的团结合作。

2004年,陈院士在访问母校奉化中学时, 回忆起在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的日子,曾感慨地说:“搞科学,需要付出一辈子的心血。”

他告诉年轻的学弟学妹们,要达到科学研究的顶峰,就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甘心过清贫寂寞的生活,不要为金钱所诱惑,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努力创新。

编辑:成良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