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带病”克隆猴年底前或与公众见面,脑计划已“箭在弦上”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年初曾经刷屏的网红克隆猴“中中”“华华”现在怎么样了?4日,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来北京参加腾讯WE大会,并带来两个小家伙的最新动向:“它们成天和其他猴子在一起玩耍,活得很好,外人根本看不出来谁是克隆猴。”

蒲慕明在接受记者采访

“中中”“华华”是首例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诞生的灵长类动物。做克隆猴,是为了建立动物模式来帮助科学家理解人类大脑。

蒲慕明比喻,如今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进展,如同20世纪初期的物理学。彼时,牛顿力学发展日渐成熟,但量子力学还没有诞生。“脑科学的重大技术和重大概念还没有出来,对年轻人来讲,这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

两个月内会召开发布会

公布新一批克隆猴

“在鼠类模型上试验的神经药物,有九成以上在人临床试验中是无效的。”蒲慕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要研究人类大脑,学界就需要更接近人类的模式动物。猕猴是个好选择,但由于它谱系众多,繁殖周期和基因差异远大于小鼠,研究时的“噪音”就太大。

下载APP,领双11津贴

由于每只猴子都自带变量,自然也就难以控制变量,于是很难搞清楚,猴子出现的症状,到底是跟研究者改变的某个基因有关,还是跟其他因素有关。克隆猴的意义,就在于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一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批诞生的两只克隆猴“中中”“华华”是正常猴。蒲慕明透露,年底之前,团队还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新一批克隆猴——和“中中”“华华”不同,它们是带有脑疾病的、可以做医药研究的克隆猴。

此前蒲慕明曾经说过,要在一年时间内做出更大突破,产生疾病模型,否则会被国际赶超。

当年许下的豪言壮语,团队也做到了。

下一步,他们希望形成产业转化能力。美国的Jackson Lab为国际生物学界培养并出售七千多种基因编辑小鼠品系;掌握克隆猴技术,我国也可以建成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基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脑计划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蒲慕明在腾讯WE大会上演讲

蒲慕明再三强调,研究克隆猴,是为了研究人脑。

“脑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领域亟待重大突破。如果我们能发现精神类疾病比如自闭症、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形成机制和早期干预手段,如果我们能延缓重度阿尔茨海默病的出现时间,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蒲慕明说。

他想进一步探究人脑的秘密。蒲慕明曾在多个场合展望过中国的“脑计划”。实际上,自2013年起,美国、欧盟、日本相继推出了对人类大脑进行研究的“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还被“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之一,它也是“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的四个试点之一。

蒲慕明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来看,中国开展脑计划的优势,在于有足够多数量的脑病人,有先进的非人灵长类平台,在脑科学中,在高等认知功能方面的研究也相对领先。“‘脑计划’是一个大计划,需要充分准备,相信很快会有所作为。”

涉及面广,体量巨大,投入自然不菲。要如何保证“脑计划”真正产出原创性成果呢?

图片来自网络

“怎么实施是个很大的问题。”蒲慕明坦言,当初开始酝酿“脑计划”,大家便确定了这样一条——“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的神经科学起步晚,总体体量也比欧美国家小得多,“研究脑科学的群体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

找准方向很重要。但对于什么领域需要“有所为”,蒲慕明表示,现在学界意见并不统一。

“‘脑计划’一定要有顶层设计。这和一般性的由个人兴趣推动的研究不一样,大计划一定要针对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蒲慕明说,想照顾各方声音,恐怕行不通,还是要在优势领域集中力量,建立真正的集团军、大团队。

审核:王小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