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玩家角度看,如何评价尼康全画幅无反相机(微单)Z6和Z7?

一:画质

1: RAW还解不了,jpg 直出色彩似乎比D850更偏清淡一点,有点像D5和DF。不过只是直观感受,缺乏大量实践对比。

2: 基础素质和D850 基本相当,高低感都差不多。3: 35 1.8S 画质明显强于原厂原来的所有35。 35 F2D、35 1.8G DX、35 F1.8G FX、35 F1.4G 长短原来大概都用过。

二:操控

1: 没有固定AF/MF 模式选择按钮,AF-C等模式选择默认是Fn2 。

2: 没找到测光按钮,方向选择键按上下显示光圈 ISO的设定也被取消了。

3: 两个Fn 手感很硬,Fn2 手大的够不着,手小的按着憋屈。

4: 波轮和其他的和单反差不多,后波轮朝外,机身小,有点别扭。

5: EVF 静态显示没有A7 M3那么头疼,运动中有点模糊。

三:对焦和转接

1: AF-S 单点 35 1.8S 比35 1.8G FX/DX 镜头在低级别机身上快一些,但不如35 ART。机身镜头组合整体和D850D500D5配单反镜头有明显差距。

2: 对焦模式是索尼那一套,不是尼康单反那一套。

3: 转接70 200E和24 70E,静态对焦速度尚可,准确度没问题。

4: 转接70 200E AF-C 抓纵向过来的人 抓不住(可能AF C对焦模式设置有问题?看老外视频成功率挺高的。还不熟悉,有时间再试试)横向移动的没有问题。

换了24 70F4原生卡口后,AF S对焦速度有了明显提升,接近单反指哪儿打哪儿的坚决程度了,比A7 R3 +24 70GM F2.8快一些,广域比较明显。35 1.8S 相比24 70 F4 对焦速度要慢。24 70 F4 原生镜头 用AF-C +广域 拍纵向过来的人还是基本对不结实,第三四张以后脱钩很明显,这个连续追焦好像不行。

折腾了比较久的时间,从待机情况看续航应该比R2 和M2强,不见得有传说中那么弱鸡,但这个玩意儿作为爱好者不好说用什么标准衡量。没有眼控,但是人脸识别很准,比单反上的人脸识别靠谱很多,广域下应该直接自动开启,更多模式还没试。

AF-C +广域需要按OK 确认主体才能跟踪,之前应该是都失败了。开12bit + 9fps扩展连拍(锁定曝光)后缓存大概20张左右(64G 2933X XQD),中间有几张跟丢了人脸,但是离近了反而找回来了,成功率还凑合。拍的人慢慢走过来,从全身变成齐胸照的过程,是纵向的但不是太剧烈。

高感Z7 直出亮部似乎稍微好于D850 。Adobe Camera Raw 10.5 可以解Raw了,没有问题了!8月22日的更新,请大家下载。

最后一格电能坚持待机+断续拍摄四十分钟,续航应该还是比较乐观的。出门两格点(总共五格),长曝+高感+关机+待机断断续续100分钟,红了但是没有断电。(回头一看用的是D850 的EN EL15 A电池)35 1.8S确实有强烈塑料感!然而他是金属的!然而他超级超级轻!和外表敦实的样子成反比。主屏比索尼全系都好,暗部黑色色阶细节多很多,色彩也很好。

腾龙90微F017 转接迷焦。总体追焦不理想,估计纵向拍娃拍狗都吃力,哪怕开了主体追踪也就一般。拍远处没背景干扰的天上的玩意儿没问题——打飞机或者天空背景的鸟之类的可以,碰到树林、石头、前景路过的人和障碍物就罢工。有种跑焦39点 D7000 在晚上的困惑感?

总的来说,相对D850的优势就是轻一点,续航还看不出来。对焦操控远不如D850,静态画质差不多,视频我用不上不关注。

尼康还是比较清楚这款产品的生命线是什么。所以z7的转接F头对焦性能非常好。支持E头G头和自带马达的D头。DPreview甚至说转接35 1.8比原生那只对焦更快(但万能插座就别想了,尼康没有公布Z口协议)。单论cmos相位对焦本身,无论是速度还是精度还是覆盖率都完全合格(连拍追焦是微单的老大难问题,目前看来也只有a9的不间断采样解决了,这里就不强求了)。而cmos性能的优势比如iso64也保持住了。

……

但细节来看,恰恰是大家最看好尼康的操控方面和索尼有差距。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用『反人类』来形容:

没有眼控对焦也就算了,但看DPreview的评测视频,要识别主体追踪只能按ok键,然后用画面中间对准主体(拜托,这是索尼a7一代出来的『中央锁定模式』好么?现在已经完全没人用了!)。就算想用人脸识别追焦,也必须先按ok,进入『选择状态』,然后才能选择人脸。

然后!再按一遍ok键启动追焦!看到这里我已经无语了,但还没完……最后!想停止追踪了?不好意思,你必须再按一下ok进入选择状态……再按回放缩小键(在机身最底下)回到全屏模式!

这不是智障吗?尼康引以为傲的3D追焦哪去了?

还有一个莫名失踪的东西是从D7000开始有的afs/afc选择按钮。尼康倒是允许你找一个自定义按键开启这个功能,但问题是单反上的这个按钮在左手边,按住同时需要右手旋转前后转轮,来调节对焦模式/区域。但是,z7这货左侧就没有任何一个自定义键!你这叫人怎么用?

来数一下,尼康菜单里可以设置的快捷键一共有6个。卡口边上两个,加上摇杆中键,录像键(仅照片模式可用),镜头按钮(不支持转轮配合)和afon(仅支持对焦/测光锁定等有限功能)。而索尼除了C1-C4这四个专用快捷键,镜头按钮,afon和摇杆中键之外,主转盘的三个方向键,中键和ael都可以自定义功能。整整12个,实在是有乳泥之嫌……

更不要说索尼还支持逆天的一个按钮调出各种自定义对焦连拍曝光模式复合体了。上一秒我还在单点对焦M档一张张慢慢拍,一个按钮按下去立刻进入A档自动iso全屏追焦极速连拍狂暴模式。

……

这里面折射出的其实是尼康对微单时代对焦和操控界面的生疏。我之前在索尼有关的回答里已经提到多次,单反传统的那种一个摇杆摆来摆去的对焦点选择方法,能控制画面中间的四五十个点就已经是极限了。像微单这样实际上全屏都可以触发对焦的情况再用单反的逻辑去操作实际上是很浪费的。而解决办法除了引入新的输入设备比如触摸屏,就要在模式识别自动追踪上下功夫。z7可以在触摸屏上点击主体追焦,但取景器模式就无计可施,不能不说是个败笔。

同时由于微单机身小型化和翻转屏的需求,操控按钮数量肯定是比不上单反的,就算强行塞进去很多按钮,用起来也会很不舒服。正确的做法是充分开放自定义功能,让每个人选择自己常用的功能放在实体按键上。因为每个人习惯不同,真正需要的功能也是有限的。比如z7的这个测光键在前面,我就觉得它很多余。因为微单所见即所得根本不用测光,完全可以开放自定义功能。另外五向键在拍摄过程中也是用不到的,也应该允许自定义。这两项其实都是考验相机厂的软件实力,而尼康在这方面无疑相比索尼和佳能都比较落后。

……

另外还有一些技术缺陷,比如快门马达小型化不过关,导致闪光同步速度只有1/200秒,电子前帘模式快门速度限制在2000以下。和D750快门速度只有4000一样,不是很显眼但用到的时候还是会恶心。

连拍也缩水。每秒9张必须锁定测光,定格回放(全状态连拍5.5张),降到12bit raw,而且缓存只能拍23张。xqd倒是不至于像a7r2那样写起来捉急,但没有双卡槽也不好称为D850无反版的吧。

可以插单反的电池(但是只有原配电池支持usb充电)。续航330张比较保守,算上了待机的电量。直接一口气拍到没电大概是1600多张。三防和菜单大概是公认超过索尼的方面。

……

其实如果没有a7系列作比较,这个产品也已经算是可以了。但既然一上来就卖比a7r3还贵的价钱,现在这个状态就只能被当做『不成熟产品』对待。期望对得起价钱的用户请等下一代……不差钱的信仰用户请充值。

z6倒是跟a7iii价格一样,估计销量应该远好于z7。但上面有的缺陷它全都有,所以打败a7iii也不用想了。

从整个无反相机行业的角度上说,尼康z系列的存在最终还是一件好事。索尼前几年的进步有目共睹,而尼康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可供改进的方向。这里列出可以启发索尼的一些功能,希望在a7/a9下一代机身上看到:

更全面的触摸屏操作,比如直接点击触发对焦,触摸使用菜单,回放滑动操作等。

EVF性能进一步提升,做到全像素高帧率liveview(目前a7r3 EVF取景的普通模式和高帧率模式都不是用全EVF像素的,只有回放用到)。

自由点或弹性对焦模式下,摇杆动一下移动一个整框,而不是一小格。

机内app看样子回不来(启动速度的原因),延时拍摄和多重曝光这两项建议做成原生内置功能。防抖模拟低通滤镜和赤道仪也可以考虑。

把菜单的第一级汇总标签从上方移到左侧(这是大家吐槽索尼菜单难用的根本,上下切换子项左右选择大类就方便了)。

鉴于现在已经可以一键切换曝光模式,再留个带锁的转盘意义不大,不如换个肩屏。机身防水做足。

而对尼康来说,改进也是可以期待的:

固件方面,把3D追焦做成一个独立的对焦区域模式,与全屏模式分开,用快门/afon触发。增加自定义快捷键,支持像索尼那样的多设置组合快捷键功能。

硬件方面,左肩转盘改回三叶草(四叶草估计太挤了点),z7 logo位置改成一个类似索尼a99的对焦模式/区域切换旋钮。改进快门马达,增加第二个sd卡槽。

当然如果高端机型能买到a9的cmos是最好了,但估计希望不大……

其实大家都憋着一股劲等着看尼康笑话。所以出来了之后翻车之声不绝于耳……但尼康的趋势是好的,就是开始注重消费者的意见。希望动作能跟得上潮流吧。就像有人说的,市场不会因为你晚来了5年就降低对你的要求。也许一两年以后尼康能推出赶上a7r3性能的机器,但谁知道那个时候索尼又会搞出来什么黑科技?说不定六千万像素电子快门读取速度1/2000秒的怪物都出来了……

另外吐槽一句,这个0.95也太巨大了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