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十年购物狂欢倒逼黑科技升级

图为:2018年双11,刷脸和指纹支付已开始大规模应用,成为主流支付方式。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红

天猫双11是技术驱动下的一场商业奇迹,这十年不断刷新的购物不眠夜背后,也是支付方式变化与创新带来的商业消费场景、时间、空间的延展。

对支付宝而言,这同样是一个极致化的技术“练兵场”,“倒逼”出能适应新要求的创新技术:“服务器处理峰值创造世界纪录”“即使2个机房都出故障也能秒级恢复”“全球首例区块链跨境汇款”“全球首款商用的刷脸支付”……

而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源于双11的技术能力,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促进金融、零售、出行等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基础技术。

被“逼”出来的智能化

“早几年国庆节肯定是没法休假了,都是在加班做压力测试,今年我们用国庆节两个下午的时间各跑了一次就顺利完成了,速度更快了。”今年技术保障队长、蚂蚁金服资深技术专家李铮把这种变化归功于智能化。

压力测试,就是提前模拟零点交易峰值环境,测试后台系统是否能撑得住。在天猫双11最初的几年,当交易达到极高峰值时,支付宝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停电、宕机都是可怕的意外,2010年甚至出现过差4秒就整个系统崩溃的惊魂时刻。

2014年开始,支付宝实现了全链路压测,到了今年,第一次完全使用压力场景智能化评估。蚂蚁金服CTO程立说,“这使我们能在投入更少人力和时间的情况下确保模拟演练的真实程度,做好更精准的保障预案。以往需要投入更多技术人员的情况一去不复返。”

扛住天猫双11这种全球大规模消费高峰还有一个重要指标――交易安全保障,这也是支付场景中特殊的要求,因为用户每一笔资金流出流入都需要两方数据实时对等,如何能防患于未然是这项工作最核心的问题。支付宝自主研发了一个终端风险识别模型,能在手机终端完成高风险交易识别与拦截。

区块链、生物识别助力天猫双11

基础保障之外,支付宝在持续思考“未来的交互方式是什么”?也许你还记得这样的画面:双11抢着下单时还要在电脑上插U盾、等网银跳转,时不时遇到卡顿返回重新来过。2010年,支付宝研发上线快捷支付技术之后,终结了PC时代网购不顺畅的状态。到了2014年的天猫双11,人们已经拿着手机下单。2016年,移动端完全成为主角,高峰时期移动支付占比已经超过90%。

无感化则是支付方式创新的目标。支付宝早早开始了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从去年开始,指纹和刷脸支付渐渐崛起。到今年,支付宝预计生物识别技术支付方式将成为天猫双11主流选项。比起容易输错的密码,老年人尤其喜欢这个新技术。相比于2017年,银发族使用指纹或者刷脸支付的人数量增长了20%。

今年,蚂蚁区块链技术也将首次全面参战天猫双11。该技术已经应用于进口的奶粉、美妆及保健品,国内五常大米、茅台等高端酒和平武蜂蜜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1.5亿跨境商品,原产地溯源不再是难题。

这些也是支付宝技术逐渐开放的结果。2015年开始,蚂蚁金服提出将成熟的技术加速开放给合作伙伴。截至目前,蚂蚁金服已经开放包括金融智能、金融安全、金融分布式、移动安全、区块链等在内的80多个金融科技产品,以及50多个以交易场景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在金融、出行、政务、零售等不同行业实现应用落地。

“这些开放的产品中,80%是依托于蚂蚁金服在双11期间打磨出来的技术,这或许才是双11留给社会的最大财富。”蚂蚁金服副总裁胡喜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