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行观点】快速崛起的共享单车能走多远?

2015年6月, ofo在北大诞生。

2016年4月,摩拜宣布进军上海。

自此以后共享单车迅速席卷全国各大城市,

形形色色花花绿绿的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巷阡陌。

共享单车从无中生有到风靡一时所耗时间极短,我们不禁要问,共享单车为何这么火?

1. 用户:高颜值与高科技的吸引

与传统的公用自行车相比,共享单车颜值颇高,极具科技感,其智能无桩的设计更是使用户眼前一亮。其通过智能定位、移动支付等多种互联网技术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同时也因瞄准和解决了用户“最后一公里”出行痛点而倍受青睐。

2.投资人:网约车的刺激与诱惑

“滴滴”和“优步”的风生水起映射出短途出行领域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发掘潜力。“滴滴”估值超过三百亿美元,远景甚至可超千亿,“优步”更是高达六百多亿美元。基于运营流水和用户数据计算出的市场价值坚实可靠,为同处短途出行领域的共享单车吸引了大量的资金。

投资人希望通过快速的市场竞争,把其他所有竞争者挑下马,赢得这场“零和游戏“,形成行业垄断,复制“滴滴“当年的成功。

此外,数据显示“滴滴”营收的70%来自于3~5公里的短途出行,这证明了出行领域的核心是短途出行。这一切促成了共享单车的一夜崛起。

况且“滴滴“正受困于网约车新政的束缚,发展受阻停滞。投资人趁虚而入推动共享单车一举登上舞台,企图将“滴滴”赶尽杀绝,彻底占领短途出行市场。

3.政府:解决城市问题的潜力股

随着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政府及用户均对此类绿色环保的出行模式有着无限好感。且目前共享单车尚未造成较大的市政问题,所以大部分政府都持拥抱态度。未来只要政府和共享单车公司寻找到相对低成本解决乱停乱放的办法,政府会毫无疑问地支持和推动共享单车的发展。

但是共享单车这个现象级产物的出现并没有如预料般顺利推展,而是遭遇了种种困境,甚至被冠上“国人素质的照妖镜”。有人说中国人自律性差、无公德心的丑陋一面由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的确,据为己有、大卸八块、乱扔乱放、趁机更换二维码骗取钱财的乱象时有发生,但并不是常态。

目前公认最容易被毁坏的小黄车,其损坏率为1%且一直在下降。乱停放的现象是有的,但恶意损毁只是个别行为,将其上升到国民素质的范畴未免有些歪曲事实了。“共享”这一概念所需要的责任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被公众所接纳和适应的,这是一个需要监管引导的过程。

那么如何在不降低其便利性的同时进行有效监管呢?问题的解决需要用户、公司、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hr/>

1. 用户:善待便利的出行选择

共享单车帮助不少市民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其便捷、环保的优势深受用户青睐。而如果想要长久稳定地享受这一服务,最经济的做法就是遵守使用规则,提高自我服务能力,保持单车的运转效率。

2.公司:管理服务水平升级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又一风口,共享单车公司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用户服务能力来应对竞争的市场。面对不文明用户损坏单车、随意停放等行为,可以利用技术和经济手段促使用户改变使用方式,同时也要保障用户隐私安全,从而使公司走出瓶颈,顺利发展下去。

3.政府:监管立足于服务

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公共产品一直是政府鼓励的方向,而政府的监管则需要尊重市场规律。特别是针对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共享单车方面,其监管应立足于服务。比如面对随意停放这一现象,政府应注重疏导,推行群众齐治,设置单车监督员等。不过不可急于求成,要给予这一新兴产物足够的发展空间,甚至是试错空间,不可画地为牢降低便利性。

<hr/>

共享单车作为一项新兴事物,

需要全社会共同呵护来保证其良性发展。

祝愿共享单车能早日突破瓶颈,

寻找到一条合适自身发展的道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