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路男子汉:传承“男子汉车组”的精气神

作者:孙宏阳

商旭(左)与崔志勇(右)

晚高峰,紫竹桥下,车水马龙。

一辆323路公交车缓缓停下,迟迟不走。后车不耐烦,连续鸣笛催促。

公交车驾驶室里伸出只手,竖起大拇指,随后,又冲左侧车道的私家车摆了摆,一个声音传来,“哥们儿,等会儿,等会儿”……

原来,一位老人正从公交车前,蹒跚而过,老人走得很慢,公交车司机耐心等待,任凭身后喇叭起伏。老人过了马路,回过头,冲着公交车抱拳致谢,公交司机笑笑,挥了挥手,踩脚油门,公交车继续前行。车上的乘客都夸司机做得对,?“没什么,礼让行人,这是我们车组的规矩。”公交司机说。

公交司机叫崔志勇,他们车组一共俩人,另一位叫商旭。

别看人少,崔志勇他们车组在公交集团可是赫赫有名——“男子汉车组”,已有29年历史。

“第一代‘男子汉’,有六位呢。”?崔志勇说着,挑了挑眉毛。

1989年,当时公交车售票员大多是女性,323路公交3924号车车组一共六个人,5个男的,后来惟一的女售票员调走,又补充进来一位小伙子。6个人,两班倒,热情服务。1991年,一位画家送来一幅作品,表扬他们热情服务。画上题字,“送给男子汉车组”,自此,“男子汉车组”的名头渐渐叫响。

20多年过去了,很多事都在变,323路变成了无人售票车,最新一代“男子汉车组”也只有崔志勇和商旭两个人,可有一样没有变——“女售票员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还能做得更好。”这句第一代“男子汉”喊出的口号,如今依然是崔志勇和商旭的工作标准。

男子汉比女售票员力气大,“这是必须的。”商旭说。

车到八一湖站,一位坐轮椅的中年男子,用手比划着想上车,但自己实在上不去,商旭赶紧下车,在安全员的协助下,费了半天劲儿,才把轮椅和乘客抬上车,“我这得二百多斤的份量,太谢谢你们了。”乘客连连道谢。

人民大学站到知春里路口南,有一位女乘客,因为脚疾上下车吃力,哥俩儿不管谁赶上,都会搀扶她上下车,女乘客很感动。“您甭客气,只要碰到我们,肯定都会帮您。”崔志勇说。

可男子汉真能比女售票员心细吗?“这也是必须的。”崔志勇说。

从接线第一天,这哥俩儿就心细如发。

323路从富丰桥西开往知春里,一共27站。刚接线时,哥俩儿骑着单车,一站一站熟悉线路。人民大学站附近很多学生乘车,玉渊潭站老人多,六里桥附近外来务工者比较多……每站的特点不同,哥俩儿的服务方式也不同。

“别急,别急,车等着您呢!”清晨,玉渊潭公园站,商旭看着后视镜,对着语音播报器说道。刚结束晨练,小跑追公交车的老人闻听,稳住脚步,踏实地上车。直到大伙儿都坐稳、扶好,商旭才挂挡起步。

车辆排队进站,乘客不愿意等,急着下车。哥俩儿不管谁遇见,都会赶紧嘱咐,“您别急,我把车靠边再开门,确保您的安全。”

323路经过六里桥时,有个急转弯。每到这儿,哥俩都会喊一句,“要拐弯了,大家扶好。”

零钱包、纸笔、雨伞,这是哥俩儿出车必备的“三大件儿”。碰到上车后换不开零钱的,递上零钱包,“您自己换。”赶上有口音的大爷大妈,听不清要去哪,就递上纸笔,“您帮我写下来。”遇到下雨天儿,眼看有乘客要冒雨下车,就递上雨伞,“拿着吧,别淋感冒了。”

商旭是退伍军人,他还将整理内务的高标准带到“男子汉车组”。别的司机擦车,顶多用抹布和墩布,商旭和崔志勇用的是小刷子、去污粉。起初,看到哥俩儿蹲着擦地板、登高擦车身,有的司机开玩笑,“擦这么亮干什么,比脸还干净。”哥俩儿笑笑,继续擦车,“公交车就是移动的家,我们得把家拾掇干净,才能让乘客宾至如归。”商旭说。

车队让哥俩当班长,号召大家都像“男子汉车组”学习,渐渐的,车队的车都干净了,其他司机也都随身带着抹布,瞅见车里哪脏了,就赶紧擦一把。

“男子汉车组”的标准,不仅感染着车队司机,就连车上外聘的安全员老穆和小王也都学会了细心、贴心。

现在,再到急转弯,还没等崔志勇喊出声,老穆就先开口了。碰到行动不便的乘客,无论是老穆还是小王,都会主动上前搀扶。其实,这些并不属于安全员的工作范围。

商旭和崔志勇还想影响更多人。他们加入公交宣讲团,走进各个车队,宣讲服务精神传承;走进多所中小学,为孩子们讲乘车安全;走上街头,宣传礼让斑马线……宣讲参加得越多,哥俩儿“欠的账”也越多。因为,每位驾驶员都有固定公里数任务,公益活动耽误的工作,他俩就用休息时间加班“还账”。

“你真的是开车的吗?我也想坐你开的车。”瞅着爸爸早出晚归,4岁的女儿问商旭,他摸着女儿的头说:“爸爸答应你!”可现在女儿6岁了,还是没能做上爸爸的车,甚至连春节,爸爸都不能陪她。“女儿以后会理解的。”商旭的眼圈有点儿发红,他相信,女儿一定会为他自豪,“因为她爸爸是‘男子汉车组’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