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民间的生机与蓬勃

1

2

3

4

5

6

7本报记者凌凤

近日,大连马驷骥美术馆根艺传承基地授徒仪式暨根艺培训班的举办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根艺发展历史进程的追溯,更引起了人们对于马驷骥根艺——这一省级“非遗”项目以及根的艺术整体发展、变革及传承现状的关注。中国根艺,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它得到了复苏与发展,以更加鲜活与蓬勃的生命力焕发着青春。

“藏”在老虎滩

海洋公园里的

“鬼斧神工”

仰望的雄鹰、婀娜的飞天、律动的舞者、伸展的花枝……这些充满设计与灵动的形象都曾只是一些腐木枯根,在位于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内的马驷骥根艺美术陈列馆里,让人体会最深的就是化腐朽于神奇的鬼斧神工。

1991年,马驷骥将30多年精心创作的100件根艺美术作品捐赠给大连市政府。大连市委、市政府责成市城建局在大连风景区虎滩乐园建立了“马驷骥根艺美术陈列馆”,并将该馆定为市级旅游和文物“双定点”单位对外开放。雕塑大师刘开渠为之题写馆名。

时至今日,通过先后两次捐赠,陈列馆已扩建为7个展厅,展示着马驷骥创作至今的根石美术作品300余件。

马驷骥,1938年生于辽宁省盖州南部。他的家族太祖马开带领全家和两个兄弟在乾隆35年间来到这里,据说是山东登州府举人马寅的后代,整个家族文化艺术人才辈出。马驷骥的父亲曾是当地有名的书法能手,他经常利用枯毁坚硬的木根制作烟嘴和毛笔杆;母亲能工善织,擅长刺绣和剪纸。马驷骥从小就学做根笔筒,利用家中小古瓶和自然美的物件组合制作装饰摆件。民间美术传统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1954年,马驷骥开始学做根艺实用品,爱好天趣艺术。1958年,他考入中央美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新影从事电影记者工作。60多年来,马驷骥始终坚持马家利用枯木断根、变废为宝的根石美术创作,走遍祖国大地,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了大量根艺、石艺美术作品。多次在中国的北京、香港及韩国等地举办展览。

2008年,“马驷骥根艺”被列入大连市“非遗”名录;2009年,被列入辽宁省“非遗”名录。马驷骥本人也荣获中国根艺界唯一“终身贡献”荣誉证书。

从一部根艺纪录片说开去

应该说,马驷骥根艺的发展、进步对全国根艺的复苏与成长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根艺在我国历代都有作品问世,但是一直没有完整的理论指导。马驷骥于1983年完成了1.2万字的《浅谈“根的艺术”创作》论文,并于1985年在《光明日报》上摘录发表。1990年,马驷骥所著《中国根艺》一书出版,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根艺的历史、特点、现状以及开创中国根艺事业的历程等,对根艺创作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填补了中国根艺理论的空白。《人民日报》《美术家通讯》等权威媒体均作了报道。

1985年,马驷骥历经两年多的采访和拍摄,完成了《根的艺术》纪录影片,被编入1985年《中国美术》系列片,制成英、法、俄、日等8种语言,送往世界164个国家播映,使根的艺术在国内外得到形象化的宣传。

由于纪录片的成功拍摄,1985年5月,首次“中国根的艺术联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第一次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各地著名的根艺作者聚集在一起,对这门艺术的客观现实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这门艺术的继承、普及和发展,也加快了成立根艺学术组织的步伐和进程。

1985年12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成立。1994年,在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成为全国性一级学术团体,组织了十几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展览和经验交流活动。1987年,“刘开渠根艺奖”设立;1996年,“根艺美术学术资格评定”工作正式开始;学会还编辑出版了会刊、报纸和近10种专业图书,进一步推进了根艺事业的健康发展。

根艺独特,传承有续

从成立根艺研究会时的36人发展到今天,中国根艺美术学会拥有正式会员3000余人,已有20多个省市建立了根艺学术组织,全国有几十万人在从事根艺的创作。一些省市还形成了产业化,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福州市的上街一条街上,就有2000个从事根艺创作、经营的商户。”马驷骥在说到根艺在南方发展的火爆时说。

而在大连,马驷骥也在为自己的故乡播撒火种。从1991年马驷骥根艺美术陈列馆建馆至今,马驷骥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坚持为大连的根艺爱好者讲课,并向学员赠送专著和相关图书;还建立了大连三马创作中心,指导学员创作。培养的多名学员荣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并被评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还有30余人成为大连市根艺美术创作骨干。

2013年,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又将马驷骥根艺美术陈列馆命名为“马驷骥美术馆根艺传承基地”。马驷骥的女儿马驭是大连“马驷骥根艺”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马驷骥根艺”已在大连生根发芽,后继有人。

现在,已经80岁的马驷骥一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根艺人才的培养与传承上,另一方面还注重发展与创新。马驷骥说:“在当今我国根艺美术事业繁荣兴旺的大好形势下,在传承、普及和发展这门独特艺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吸取国外根艺美术创作的经验和长处,努力做好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让独特的天趣艺术之花盛开不败。”

从去年开始,马驷骥开始尝试用“根补画”的形式,通过色彩与造型的巧妙配合,让传统的根艺作品呈现出另一番面貌。马驷骥说:“根石美术作品虽然都是以追求形式美、追求意蕴为主,但是我们是以美化人民生活为目地的。根艺创作要去创作广大人民所需要的作品;还要努力去创作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的作品,根石美术完全可以创作出与时俱进的精品力作来。”

1.在马驷骥根艺美术陈列馆里,马驷骥给学员进行现场教学,传授自己的创作构思与技巧。

2.授徒仪式现场。

3.《飞天》(荆根)。

4.《仕女》(杂木根)。

5.《赴龙宫》(红木根)。

6.马驷骥于2017年的创新之作,根补画《自画像》。

7.《马空冀北》(松树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