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变 展览“画中人”现场讲述车站服务故事

展览"画中人"现场讲述车站服务故事

时代在变服务旅客初心不变

本网记者 严常坤摄

“这张照片是是2003年拍的,当时我和一位同事帮助一位轮椅大爷过平交道,因为平交道有高度,每次都要用力一压轮椅,让它翘起来才能过,时间真的太快了,这一眨眼我都退休好几年了。”施凤英指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南京发展图片展”上的一张自己的照片说道。11月13日,作为老师傅的她,带领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的第四代队员们一起观看图片,回顾了他们队伍几十年来的变迁。

作为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的第三代传人,施凤英当天在展览上和徒弟们看着展板上团队的5张照片,有说有笑,仿佛又回到了和大家一起在车站,招呼旅客、推轮椅、接盲人的快乐时光。“从2016年脱下了铁路客运员制服,离开服务站以来,我到现在都有些不习惯。”施凤英说,为了见到大家,她现在还时常回到这支队伍去服务旅客。“退休了也感觉身上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儿,几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大家都是几十年一心一意牵挂旅客。”

施凤英口中这几代人,要从1868年9月说起,那时,南京站刚建成,她也刚参加工作,车站成立了“学雷锋班组”。施凤英的师傅,也就是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的第一代传人李慧娟,每天早到一小时,晚走一小时地帮助旅客提行李、送站上车,拉开了无偿帮扶困难旅客的序幕。“你看,第一张照片虽然不是我师傅,但当时的情形跟那个差不多。”记者依着施凤英的指向,看到了黑白照片上一个清秀的姑娘正在提着水壶热情地给候车的旅客们倒热水,“当时条件差,我们10多个人每天都要到1公里外的锅炉房打水,然后再飞快的奔回来给旅客们备上,一天也不知道要跑多少趟。”

然后到了80年代,“我的同事孙燕光,她是第二代学雷锋带头人,当时她自制一辆平板车,她和我们就一起义务为困难旅客接送行李。”施凤英回忆说,这辆车上印着雷锋的头像,被旅客们称为“雷锋车”,这一拉就是30多年。“那时候,大家收入不高,她却经常帮助困难旅客购买车票和饭菜,碰到离家出走的老人、孩子,也会像亲人一样照顾他们,帮他们联系家人,在她们的带领下,雷锋精神一点一滴地就在我心中扎下根。”

接着,2000年3月,在学雷锋小组的基础上,南京火车站成立了专门为老弱幼病残孕等有困难的旅客提供义务服务的班组,并更名为“158”雷锋服务站,“在更名的同时,我们也升级了服务。”施凤英介绍说,除了常规服务,他们还免费提供轮椅担架、针线药品、网络传真、应急充电等等特色服务。“墙上那第三张照片就是我们队伍里的小姑娘在给旅客免费缝制破损的衣服。”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铁路的大提速。为了满足更多旅客的需求,“158雷锋服务站”增添了担架、轮椅等设备,增设了母婴室和儿童乐园,当年的“雷锋车”换成了电瓶车,而第四代“158”传人也从当年的一人带头变成了一队人的坚守与奉献,“这几十年,时代在变,服务升级,但我们四代铁路人学习雷锋、关爱旅客、传递友善的初心却一直都没变。”团队年纪最小的吴怡珊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