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城市必有超级平台,“渐进式”华为的快人一步

科技与城市的关系,过去其实一直有些不同的声音。

上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兴起,著名经济学家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就提曾表达过担忧:城市就像“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李”。意思是说,臃肿的城市设施会拖累科技的发展。

但可喜的是,城市没有因为科技的更新和迭代而消亡,反而在城市的数字化和智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安东尼·汤森在2014年出版的《智慧城市》中写道:数字变革并没有使城市消失,事实上,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繁荣发展,因为新技术让它们成为更具价值且更高效的面对面聚会的场所。

而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则让科技与城市产生了更为深度的连接,11月13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如今已进入第八年。华为作为全球智慧城市的推动者,每年都是这一盛会的重量级嘉宾。今年华为面向全球隆重发布了面向智慧城市的数字平台,在其背后,是哪些深层次的思考?

城市巨型化之后三种“大爆炸”

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来看,城市成为经济越来越重要的载体,城市成为价值创造的来源和枢纽。所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麦肯锡在最近发布的《智慧城市报告》中提到:目前,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当中,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居民还将新增25亿人。这就是所谓的“巨型城市”概念的由来。

并且,巨型城市的趋势并不是单一现象,以中国为例,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更加惊人,城市的人口在过去35年里面增加了4倍,超过7亿。中国已经有15个超过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还有23个人口在五百万到一千万规模的城市。与此同时,城市面临的环境压力和基础设施需求愈加沉重。

在我看来,巨型化的城市背后,还伴随着三个可以预见的“大爆炸”。

第一,是海量数据的大爆炸。我们知道,近年来,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核心特征的数字化浪潮,由此带来的车联网、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带来的海量异构化数据,数据的爆发速度令人乍舌。上世纪50年代数据翻倍需要50年时间;至80年代,数据翻倍时间减少到7年;至2015年,该数据只需3年就能翻倍;而到2030年,这一时间预计将进一步缩减至73天。

第二,是传感器数量的大爆炸。据预测,再过十年,全球智慧城市接入的传感器终端将达到400亿个。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城市生活各个领域,相关智慧城市的实质性建设与试点规划工作已经在逐步展开,这些数量庞大的传感器将进一步增大城市管理的压力。

第三,是应用的大爆炸。同样的伴随着企业互联网化和云化的趋势,预计未来5年,80%的政务系统和行业应用将迁移上云,智慧应用将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城市的政务云平台、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社会矛盾化解系统、社保金融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等智慧应用的落地,则给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难题。

总结这些趋势,不难得出结论:任何基于“单点”的智慧应用,或者垂直于某一具体行业的智慧城市项目都难以应付城市巨型化之后,对智慧建设的需要。

所以我认为,巨型化的城市,必然需要超级平台。这也是华为之所以会提出智慧城市进入平台化时代,并推出数字平台的根本性原因。

“数字平台”是智慧城市范畴下的黑土地

实际上,智慧城市之所以进入到平台时代,这并不是华为决定的,而是城市发展的“综合病”决定。任何一个巨大的城市,都会面对特别复杂的“城市病”,这意味针对某个具体病状的问诊都无法解决智慧城市面临的所有问题,这才出现了“数字平台”,把大量的问题,集中到上面来集中会诊,并拿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各方都追求自身的利益,反而可以创造更显著的社会效益。而在如今的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必然需要有健康的生态系统。而华为一直倡导的平台+生态,也恰恰是当今智慧城市建设最理想的方法论。

在本次峰会上,华为向全球首次发布了面向智慧城市的数字平台。该平台叠加了华为最新发布的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以“五个统筹”为基础,即统筹物联网、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视频云、融合通信五大资源,彻底打破信息孤岛。

毫无疑问,智慧城市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必须要有一个高屋建瓴式的顶层设计:要自上而下地规划,从智慧城市的具体构想,到项目的执行和评估标准,再到子系统的配合执行、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交叉信息的处理等等。所以,智慧城市供应商,需要有全局操盘的能力,而这正是华为的优势。比如在2018年10月10日,华为参与编制的智慧城市领域6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华为顶层设计的能力。

如华为企业BG副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马悦所说:“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工程,需要多技术组合。作为全球领先的、能同时提供云管端协同ICT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能够实现云、物联网、视频、边缘计算等技术与AI的协同,打通大脑(指挥中心)到中枢神经(网络)到末梢神经的感知的城市神经系统,打造支撑未来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开放“+AI的数字平台”。

这两年来,华为一直在强调自己是黑土地,可以让合作伙伴在其上自由生长。从这个角度看,华为所打造得智慧城市“数字平台”本身也是一种黑土地,这片新的“黑土地”,将成为支持城市运行的操作系统,向下兼容各种城市传感器,构建城市数字孪生,向上支撑城市应用百花齐放。

简单的说,在这个“数字平台”上,华为提供的是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所需要的顶层设计、集成、运营和业务应用等各方面能力,而平台本身则通过行业使能开发中间件平台,为应用合作伙伴提供数据服务、业务服务和应用开发服务,使其能够敏捷开发各种各样的上层应用,快速实现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的变革创新。

为什么说华为做到了快人一步?

我们知道,华为的风格一直是“渐进式”的。华为总是确定了市场发展目标之后,用长期的研发去支撑产品和解决方案落地,所以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慢”,而一旦这种“渐进”形成了一定的势能,通常会集中爆发。

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数字平台这个角度上看,华为的确做到了快人一步。

有了足够理念和方法论支撑,华为构建的数字平台,也并非所有供应商都有能力学而习之。因为这个平台本身,就包含了华为多年积累的独特优势。

首先在平台能力上,华为是业界唯一能够提供涵盖云、管、端及PaaS层服务的全栈式数字平台的厂商,同时华为还能提供更丰富的PaaS层组件及能力,包括物联网、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视频云、融合通信、AI、信息安全等能力以及集成这些能力的行业使能平台。

其次在智慧能力上,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在智慧城市3.0时代,是大规模采用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我认为下一阶段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以采用AI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华为刚刚发布了全站AI解决方案,不仅拥有自研AI芯片、数学算法、架构设计的核心能力,同时以客户需求为驱动的技术创新,持续不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是华为能够长期保持优势的源动力。

最后在行业能力上,华为的行业经验不局限中国,更有全球化的视角。截至目前,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4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从德国杜伊斯堡到意大利·撒丁岛,促进创业公司发展,优化市民生活,改善投资环境的创新和数字化模范城市正在打造;从南非Rusenberg到东欧塞尔维亚,数字技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从北大西洋火山群岛到中国天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让城市比你更懂你,开创宜居城市美好生活。

正是这三种能力的保证,让华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备受业界认可。前几次华为在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因和客户在智慧城市领域共同创新,改善民生、提升管理效率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多次获得了主办方颁发的大奖。本次中国又有三个项目入围,包括山东高青智慧城市项目入围 “数字化转型奖”,南非勒斯滕堡城市项目入围“治理&金融奖”,中国青岛盐碱地稻作改良项目入围“创新奖”。这已充分体现了业界对华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领先技术、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切实落地后的产出效果的肯定。最终结果拭目以待14日当地时间官方的宣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