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挑花头巾,中国式“简爱帽”!上海宝山罗泾村姑走向世界

摘要:“挑花”是过去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工艺,因其以布的经纬结构进行制作,又被称为“十字花绣”或“十字挑花”。

一针一线一块土布,看似简单的飞针走线,却能在平凡朴实中挑出头巾、肚兜甚至包袋等各种物件。2007年,十字挑花这个具有传统手工制作的技艺,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十字挑花头巾,被国际民间艺术组织荣誉副主席伊廷称为中国式的“简爱帽”。

“挑花”是过去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工艺,因其以布的经纬结构进行制作,又被称为“十字花绣”或“十字挑花”。过去,“十字挑花”在罗泾镇是十分常见的生活用品,日常劳作中,妇女习惯用头巾兜头,夏天防晒,冬天保暖,在田里干活也可以防尘。罗泾地区用土布制作的头巾基本都是棉线本色,为讲究好看,就配以花纹,当地人讲用色线“游花样”,从最初的随布纹经纬游走花样,逐步形成了现在传承下来的挑十字花纹饰,形成了罗泾镇流传下来的“十字挑花”技艺。就在近日,罗泾十字挑花传习点被评为“2018年宝山区优秀民间社团自主发展基地”称号。

绣花曾是当地女人一生的功课

天气晴朗的深秋,太阳晒在身上暖暖的。记者刚迈进罗泾镇社区文化活动分中心的大门,就听到挑花陈列室里传来爽朗的说笑声。循着声音上楼梯,只见左右两边挂满了各种花样的“十字挑花”,有头巾、有小孩肚兜、有枕巾、有杯垫……都是一些传统的挑花物件。罗泾“十字挑花”专职负责人郑晓蓉介绍说:“陈列室里的挑花物件,是‘十字挑花’的代表绣品,很有典型性。”

挑花陈列室里,十几位阿婆围坐在一张长桌四周,一边分拆土布、穿针引线,一边话家常、聊手艺。1947年出生的陈育娥阿婆,今年72岁,是罗泾“十字挑花”的代表性手艺传承人。陈阿婆见证了罗泾“十字挑花”的时代变迁。她讲道,“过去女孩子学十字挑花,就像现在孩子长到年龄一定要读书一样,绣花是女人一生的功课”。生长在罗泾的女子,如果有女孩到了年龄还没有学会挑花,长辈就会指责她“长大怎样吃人家饭”,意思就是嫁不出去了。陈育娥的母亲因为娘家不在罗泾,所以没有学十字挑花,但到了女儿长到十三岁时,一定要她学会这门手艺,陈育娥只能去向邻居请教。刚开始的时候不得要领,怎么也学不会,她便拿了一条现成的头巾做样子,躲在房里反复地拆解、“挑花”,直到学会。陈阿婆笑言:“在过去,挑花是判断一个巧媳妇的尺子,不会挑花是要被笑话的。”

陈阿婆一边讲故事一边熟练地展示“十字挑花”的工艺制作。右手拿针,左手捏住土布,顺着布势插针,从布眼里引线。只听她耐心地讲解:“特别要注意,挑花的线和土布上的纱不能重叠在一起,而且挑花时要保证每一针始终向前,如果改变走向只能将布掉头,这样才能保证正反两面都十分平整。”陈阿婆介绍了挑花常用的三种基本针法:纵向向前的“行针”、横向向前的“绞针”、斜向向前的针法,当地人称第三种针法为“蛇脱壳”。三种针法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但无论使用哪种针法,每针距离都要保持基本一致,一般是压土布上的四根纱,而且要求正面全部成十字,反面则成均匀的点状。

“十字挑花”的操作看似简单,实则技艺讲究,有一套严格的针法技艺。采访时,当地村里来了两位阿婆。其中一位阿婆说:“听说镇文化中心有‘十字挑花’社团,特地过来取经。”她们认真地请教挑花的针法、花样,艺人们手把手地教,临走前,两位阿婆硬是要了块土布带走,开心地说:“我们自己回家练习起来,争取早日进社团‘挑花’。”

罗泾村姑走向世界了

罗泾“十字挑花”清丽淡雅的气质、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及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底蕴,体现了艺术审美和社会文化的双重价值,于2007年被选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传承推广罗泾十字挑花,自2013年起,罗泾镇依托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了罗泾十字挑花工作室,常年对公众开放,现到现学,还将传统技艺送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免费义务为各行各业的挑花爱好者传授技艺,以点带面,以老带新。经过近几年的集中培训与技艺传授,罗泾十字挑花文化不断传播,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喜欢挑花的人越来越多。

寻找当地“挑花”技艺成熟的老人,成立罗泾“十字挑花”社团,每月组织一次 “挑花”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挑花”大赛,确保“挑花”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陈阿婆介绍,粗略算下来,大大小小的挑花绣品,她一个人一年能挑500件,十几年来,几乎天天挑花,绣品得有几千件了。阿婆们的挑花作品大都作为外事合作、用在民间艺术交流中,代表宝山的非遗赠送给国际友人,少数绣品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可以买到。

第十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期间,国际民间艺术组织荣誉副主席伊廷、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亚太区执行秘书长文亨硕参观罗泾“十字挑花”时,把“兜头手巾”戴到头上,说:“这是中国式的‘简爱帽’!”“十字挑花”负责人骄傲地说:“罗泾村姑走向世界了!”

如今,在罗泾洋桥村、塘湾村和花红村均设立了区级十字挑花授牌传习点,在宝虹家园、宝悦家园定点开设培训班,便于村居喜欢“挑花”的人学习。待她们技艺精湛、绣品精细后,再吸纳入社团。今年,花红村的钱千红阿婆刚刚从传习点升入社团,能够在社团“挑花”、提高技艺,钱阿婆开心地合不拢嘴。

此前,罗泾十字挑花推广中心已走进罗泾中学,开设“十字挑花”校园传习点。每个周五下午,传承人陈育娥带领挑花团队到罗泾中校上课,从“十字挑花”的文化到技艺,一一悉心传授给师生。短短三年时间,罗泾中学学生在各种展示、比赛活动中均获优异成绩。

授课模式上,校园传习点做了相应调整,改变以往注重基本针法技艺的传授教学,把重心放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上,老师做辅助指导,调动同学们在作品研发上的创造力,设计、制作自己的个性化作品。初三女生严谨和一对双胞胎姐妹非常喜欢“十字挑花”,她们多次跟随社团参加“挑花”展示活动,并向同龄人分享“挑花 ”针法和收获。

创新衍生时尚文创品

“心中有形,眼里有活,手上有工”,是老一辈挑花者的箴言。对十字挑花技艺年轻一代的培养,是陈育娥阿婆心中最大的牵挂。

39岁的郑晓蓉是陈育娥的得意门生,她说:“与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相比,我更喜欢罗泾乡村生活的惬意与朴素。”因为心中的故土与传统的情结,郑晓蓉对十字挑花的热爱随时间增加而愈加深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花痴”般的“执迷不悔”。陈育娥另一位得意门生杨海燕,颇具典型江南女子的温婉与柔情,用一双巧手将老师多年的挑花精髓与要义如实记录。

如今,两位得意门生与老师陈育娥一道,公益免费传授挑花技艺,将古老技艺带入当下生活,希望能有更多人发现十字挑花独特的美,从而弥补时代环境变迁所造成的技艺与生活的割裂。郑晓蓉和杨海燕在延伸十字挑花传统美学价值的同时,也在尝试体现创意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及理念。她们带领着20余人的团队,短短几年里,开发了一系列挑花衍生文创品,如锁匙扣、车挂件、杯垫、抱枕、手提包、首饰、装饰画等。她们的作品屡获创意大奖,并多次在海内外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进行展演。

2017年,“一带一路”先锋论坛举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热议话题。新传承人杨海燕以“十字挑花”技艺创作了《“一带一路”》。绣品上,古丝绸之路在前,西域戈壁间穿梭骆驼货物运输队,展现当时的热闹景象;如今的“一带一路”蓝图紧随其后,从古建筑到高楼栉比繁荣城市,两者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人印象深刻。

今年4月中旬,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于上海虹桥艺术中心首度惊艳亮相,核心亮点之一便是非遗元素的大范围、深层次融入,其中许仙造型所使用的腰带,便是罗泾十字挑花的一次华丽亮相。仅仅85厘米见长的图案区域,郑晓蓉每天连续十小时挑绣,用了十个工作日才赶制完成,陪伴着“许仙”一直走到了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于恭王府举办的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上。杨海燕说:“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十字挑花’,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是经典、精华,我们有很深的敬意在里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