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后的5.62公里

编者按:

“让挥洒着热血的青春奔走在打瓦村的每个角落。”王秋婷同志用火热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书写了坚守责任、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本报今日转发王秋婷同志生前撰写的驻村工作手记《打通最后的5.62公里》,从真挚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她对这片土地和贫困群众深沉的爱。

车子滑过泥泞的地方,泥巴溅到车窗都看不见外面了,路上的岩石把车子的底盘刮得巨响,我的心也跟着这个响声揪紧了。车突然停了下来,“前面车过不去,只有走路了”,司机李师傅抱歉地说道。

层峦叠嶂的山中雾气缭绕,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路面泥泞湿滑,在这条宽度不足一米的道路上,我小心谨慎、连走带爬地走着。顺着绵延的羊肠小道,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原本5公里的山路走起来似乎有10公里那般遥远,尽管小心谨慎,但是走到一个崎岖的下坡路段时我还是狠狠地跌了一跤。

两个小时后终于到了打堡村民小组,这是到打瓦村后第一次到打堡村民小组走访群众、召开群众会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个就是我们驻村扶贫的地方,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但是既然领导相信我们,接下来我们就要在那里用真心、动真情为老百姓多做实事做好事,帮助他们真正的脱贫,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驻村工作队王跃阳队长指着那个在半山腰隐约露出的几间小房子对我说。

“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姑娘工作不要太拼,要会照顾自己……”每次母亲打电话询问我工作近况,我都用愉快的语气报着平安,让她放宽心,但组织赋予我的任务使我一刻也不能松懈,两个月的深入走访,使我一点一滴融入到群众中。

通过走访了解到,打瓦村下辖22个村民小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经济发展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在驻村扶贫开始的两个月里我就走遍了22个村民小组,每天平均走了2万多步,每天徒步的行走使我的双腿红肿疼痛,走烂了我从县城带来的两双运动鞋。

村上的委员梁贵发告诉我打堡村民小组是距离村委会最远的,到现在还不通公路,只能走路去,比较远,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乡村工作的我,见识了坑洼不平的泥土公路,但心里还是想怎么还有这种不通公路的地方,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啊,那里的群众是怎么生活的啊!

召开群众会时,一位村民说:“家里修房材料拉不来,只能靠人背马驮,材料运输费非常贵,修房成本太高了。家里买点肥料、家电都只能用马驮回来,或者请周围邻居一起去帮忙搬,但是现在年轻的多数出去打工了,在家的老人妇女搬起来太吃力了,老人娃娃生病了去看病也只能走路去非常不方便,有时候因为去晚了还会影响病情,最大的愿望就是党和政府能够帮我们把路修通。”

一场群众会开下来,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原来还有那么多群众的交通条件停留在原始的人背马驮阶段,这样的交通条件给打堡、白岩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脱贫致富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制约这两个村民小组的经济发展。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尽最大的努力帮打堡和白岩的群众解决修路的问题,我们多跑跑相关部门反映下情况,也多跟领导汇报一下,看看想办法争取一下项目,不管多困难,我们都要帮他们把这个修路的问题解决了。”开完群众会回来的路上,王队长坚定地和我说道。

之后,队长带着我和另一名驻村干部吴恂多次翻山越岭挨家挨户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为不打扰群众日常生产,晚上顶着夜路前行到户召开群众会议,开展土地协商工作,做好建路前期准备工作,并积极向领导反映群众的愿望,上级批了修路项目。打堡、白岩两个村民小组的5.62公里公路终于开工,三个月的艰辛努力后,两个村民小组的群众终于结束“人背马驮”的历史。

再次走访入户的时候,走在新修的平坦宽阔的公路上,看到汽车可以直接通到群众家门口,觉得心里真的是很激动。路上遇到坐车回家的群众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笑着说那么多年了他们终于结束了走路回家的日子,可以坐车回家了。打堡村民小组的“五保”老人颜坤吉说:“现在路修通了,我们去看病这些也方便了,真的是感谢党和政府,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条路还能修通。”听着老人朴实的话语,心里感慨万千,有幸参加到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来,见证那么多的群众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起来。

自去年10月26日由单位派驻到天星镇打瓦村驻村扶贫以来,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将近11个月的时间了,11个月里有心酸、有感动,现在的打瓦村正处于“攻坚拔寨”阶段,我将继续努力,以村为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年轻干部的优良作风,扎实苦干,努力为打瓦村全面脱贫奉献我的青春力量。

(王秋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