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捐资不是乱收择校费的遮羞布

近日一些宁夏银川的学生家长反映,称当地一些实施义务制教育的初中在招生时,向部分学生收取了数额不等的择校费。针对家长反映的这些问题,记者从收费凭据中看到,三所学校的赞助费最低的每人1万元,最高的每人10万元,远远高于物价部门规定的民办学校学费的标准,而家长们反映强烈的收取择校费的问题,指的正是这部分收费。校方回应称,都是家长自愿捐助的。(11月25日央视焦点访谈)

尽管民办学校享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但是民办学校收费也应符合物价局核定的学费标准,并非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教育部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银川市这三所学校以“愿捐资助学”自的名义变相收取择校费,显然是违规行为。

放眼望去,不仅是银川优质学校变相收取择校费,其他地方也存在这种情况,由于家长们对政府安排的就近入学并不买账,择校现象屡禁不止。

如果说学校变相收取择校费是教育资源被金钱绑架的话,“点招”、共建、“条子生”,择校讲关系,更是揭示教育资源被权力染指,分配不公的悲凉现实。家长没钱没关系的孩子,其公平教育权利何处安放?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互联网对2185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 82.9%的人认为择校费应纳入商业贿赂范围。虽说将择校费纳入商业贿赂值得商榷,但是超过八成的网民建议将择校费纳入商业贿赂背后的民意值得玩味。公众除了不满择校费加重经济负担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孩子难以享受公平教育资源的现实焦虑。

择校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尚属“紧俏商品”,根本不能满足公众的实际需要。教育部门加大择校打击力度,也无法阻挡千千万万家长对公平教育的期盼。而且学校的逐利冲动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数据显示,2018年,银川市城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58%,而3所民办初中的升学率高达87.3%,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这几所学校升学率如此之高,家长岂能不带着孩子削尖脑袋去挤?学校又如何不会待价而沽,逼着家长“自愿捐资助学”?

客观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更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我们现在谈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大多停留在补充硬件设施的阶段。如果说硬件设施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与学校教育氛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因为名校基础本来就不错,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地方政府往往把有限的财力用于少数名校。

而且由于教育评价机制单一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之间教师的物质待遇与事业发展环境也不一样。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甚至到处挖师资。造成师资流动困难,这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壁垒。由于校际差异,优质师资难以向薄弱学校倾斜,形成了薄弱学校缺生源,优质学校爆棚的局面。

对此,学校有私心,但政府决不能有私心。在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上要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名校建设、忽略薄弱学校发展;即使给择校费戴上商业贿赂紧箍咒,教育部门再三强调择校费不合法,权力与金钱仍会架空“择校”禁令。

说到这里,我想起两则剥夺。一则是日本的:“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设施不相上下,学校间教师经常流动,由教育部门统一调配,家长根本不用为择学操心”。另一则是“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铜陵奇迹”。如果孩子在家门口有好学校上,又有谁去花钱择校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