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回眸40年‖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的兴起与发展

任少南,1963年5月生。曾任原闸北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局局长、不夜城开发办公室主任、区旅游局局长、区商务委主任,静安区商务委主任。现任静安区财政局局长。任少南是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探索“商旅文”融合办节的主要倡议者和实践者,经历并参与了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几次重大转型与创新,推动了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的繁荣发展。

口述:任少南

采访:郭晓静 蒋妍 肖旭峰

整理:陈铭华 蒋妍 肖旭峰

时间:2018年5月30日

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自1994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每届均以其独特的形式、内容和魅力,吸引了国内各省市区、港澳特区、台湾地区的各界人士和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摩洛哥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及上海各界人士、市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已成为上海著名的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

茶文化节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茶的发现、利用到现在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原闸北史料研究中发现,原闸北虽然不产茶,但与茶有着渊远的关系。清末民初,上海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口岸,而闸北是茶叶出口加工的主要基地。早在19世纪末,闸北就有了茶栈、茶厂,生产加工来自茶产地的毛茶。至20世纪20年代末,原闸北有茶栈、茶厂54家,占当时全市茶栈、茶厂总数的90%,同时还有茶行3家、茶号14家。闸北在当时的茶叶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20世纪20年代在闸北宝山路三德里工作生活了7年之久。在此期间,曾一度将中华农学会设在家中办公,团结着大部分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振兴农业和倾向进步的活动,并首创我国茶叶出口检验工作,为发展茶叶出口贸易奠定了基础。吴觉农为我国茶叶事业的恢复和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闸北具有茶文化和茶经济方面的先天优势和良好基础。

20世纪90年代前后,北京、江西、浙江、台湾、香港等地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兴起一股“茶文化热”。江西社科院茶学家陈文华主编《中国茶文化专号》半年刊,成为当时国内唯一公开出版的宣传茶文化专业书刊;1989年9月,北京举办了“茶与文化展示周”;1990年10月,杭州举办了“国际茶文化研讨会”;1992年3月,湖南常德也举办了“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茶道团体也纷纷前来交流茶艺,茶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受到这股热潮影响,当时聚集在闸北史料馆的一批新闻界、文化界、书画界和收藏界人士,也不定期地开展以茶为内容的文化交流活动,逐步形成了闸北茶文化活动的雏形,并于1991年7月在闸北史料馆三楼,建立起上海第一家茶艺馆——宋园茶艺馆。宋园茶艺馆建立后,先后举办了“周长兴父女红楼梦微雕石刻展”“宋道文浮槎书屋书法展”,还与各地开展茶艺交流活动,各界知名人士夏征农、谈家桢,钱梁、陈文华、秦绿枝、李瑞河、范增平等纷至沓来,或品茗论道,或切磋茶艺,加快了闸北对外茶文化交流的步伐,当时的“宋园”已成为茶文化交流的中心,闸北举办茶文化活动的条件已然成熟。

为了适应当时闸北对外交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各界和“宋园”也积极呼吁举办茶文化节,于是由原闸北区政府发起、牵头,闸北区文化局具体策划筹办,并报经国家文化部批准,1994年4月17日在闸北公园举办了’94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开创了我国以茶办节的先河。茶文化节经过20年来的打造和培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了茶文化内涵,积淀了茶文化底蕴,由茶文化节应运而生的“宋园中式婚礼”独成一派,“茶诗茶歌”传唱南北,“沪北新村小学的苗苗茶艺、荣福村的茶联”等活动更为群众喜闻乐见,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

发展的三个阶段

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活动组织与安排上,力求贴近民生、贴近生活,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经济、茶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场传统与时尚的包容并蓄的茶文化盛宴。追溯其发展轨迹,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走出闸北。

茶文化节刚开始起步时,以闸北区为主,基本上也是闸北区各部门一起做,主战场就放在闸北公园。除了开幕式,闸北公园同时还搞了一些商品展销和游园活动。为了配合茶文化节,闸北公园还建造了一些景观,坐落在闸北公园门口的“壶王迎客”铜壶已成为上海的文化景观,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

我是2000年到区文化局工作,这个时候应该是第七届茶文化节。我去后开始思考,我们的茶文化节,既然是叫“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不是“闸北茶文化节”,我们应该要走出闸北。虽然所有的投入都是闸北在做,但我觉得应该是走出去,扩大茶文化节的影响。

我们开始尝试把开幕式、茶叶交易会,都放到闸北以外的地方去举办。开幕式去过上海大剧院,也到过东方艺术中心。茶交会也第一次走出闸北,放到了复兴公园,之后还到过上海广场、正大广场、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农业展览馆等等,而且规模也越做越大。

第二个阶段是走出上海,走进茶乡。

我们把茶文化节的闭幕式,放到上海以外的地方去举办,我们称之为“走出上海、走进茶乡”,实际上也体现了上海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的精神。上海不产茶,茶文化节为什么可以搞起来?因为上海有市场而且很大,全国各地的茶都愿意到上海来。我们有这么一个优势,那个时候就和很多产茶的地方搞了一个“茶乡联盟”,产生的影响很大。这里要说的是茶乡联盟,不是茶商联盟,茶商联盟不是我能搞的,我们都是和茶乡的政府合作。

为什么茶乡愿意和我们合作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到茶乡举办闭幕式时,会带着一大批记者去,记者会刊发整个茶乡的报道,扩大茶乡的影响,带动它的旅游和茶产业,效果相当好。出茶的地方往往气候、风景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有茶的地方也是旅游的好地方,宣传好了,去的人多了,旅游业也会上去。茶叶也是农产品,把这个产业带起来后,农民的收入也会提高,所以茶乡很欢迎我们去。

走进茶乡,第一站去了浙江,第二站去了江苏,第三站去了福建,接下来到江西婺源、安徽六安、云南昆明等,基本上茶乡一个个都轮流去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第一站走出上海,走进浙江新昌,新昌的“大佛龙井”茶就是通过茶文化节一炮打响,在上海的知名度、销售局面很快打开,至今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茶叶品牌。

第三阶段是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成为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

2009年,区委把我调到闸北区新成立的旅游局。可能是我搞茶文化节时间比较长,领导把茶文化节从文化局转到旅游局,让我继续负责这个活动。从当时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考虑到名正言顺的原因,所以我们把“茶文化节”改成了“茶文化旅游节”。当然,茶文化和旅游有着密切关系,出好茶的地方旅游资源都很丰富。

我们之后办茶文化旅游节,重点有两块:一是开闭幕式,要花好多时间筹备;二是茶博会,后来叫茶叶交易会,就是茶叶展示、展销。这些年,茶文化旅游节的开、闭幕式淡化了,逐渐成为一个展销会。

每届茶文化旅游节都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如第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于1995年4月22日-28日举行。4月26日晚上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举行了以展示茶文化特色和不夜城流光溢彩的夜景为特色,体现浓郁民族风情和现代气息的开幕式文艺晚会。茶文化节期间,举办了以“茶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以名茶、名壶和艺术品为主体的经贸展销,以文艺与茶艺相融的宋园茶艺荟萃专场节目等。5月2日晚在上海广电大厦演播厅举行以古国茶韵为主题的闭幕式文艺晚会。

第五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期间,举办了中外茶道交流专场、“茶与都市文化”学术研讨会、中日(春季)吟诗会、新茶名茶博览会、茶具工艺品拍卖会、上海“十佳健康茶娃娃”评选、学生专场文艺演出、以茶会友招商恳谈会、茶乡(湖州—无锡—宜兴)三日游、宋园茶艺荟萃及闸北公园大型游园等茶文化系列活动。第五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评选出了中华茶文化申城十项之最:一是上海最大最早的茶叶专业公司——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1949年7月);二是上海现存历史最久的茶楼——湖心亭茶楼(1855年);三是上海最早创办的茶艺馆——宋园茶艺馆(1991年7月);四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茶叶店——程裕新茶号(1838年);五是上海最早建立的少儿茶艺队——沪北新村小学苗苗茶艺队(1992年8月);六是上海最早建立的少儿茶艺馆——黄浦区少年宫小主人茶艺馆(1992年);七是上海听众最多的茶文化专题节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空中茶馆”栏目(1992年);八是上海个人创办最大的茶具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1992年);九是上海最有名的石壶微雕博物馆——周氏“千石斋”(1992年);十是上海最大的铜质茶壶——闸北公园门前的“壶王迎客”。

201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更名为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本届茶文化旅游节突出群众性、国际性、独特性和旅游文化的元素,实现商旅文联动发展,由主题活动、经济活动、群文活动、旅游活动和论坛活动等五大板块十二项内容组成。开幕式文艺晚会于4月23日晚在闸北新落成的上海大宁剧院举办,是以时代风情为特点和茶文化为特色的综艺节目,集时尚元素、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于一体。闭幕式于4月29日晚在湖南省常德市举办。经济活动分为上海茶业博览会、苏河湾开发项目招商活动两项内容。上海茶业博览会在上海国际农展中心举办,邀请各产茶地政府、企业组织当地的名茶、新茶、精品茶和茶科技产品、茶衍生产品等参加展示。展会还开辟茶乡旅游产品展示内容,以扩大展会的外延。苏河湾开发项目招商活动重点结合苏河湾总体开发建设,邀请国内外部分大中型企业,举办主题招商会。群文活动主要有上海少儿茶艺大赛、中外民间茶艺交流活动、上海斗茶邀请赛等三项活动。

与茶文化旅游节的情缘

我参与茶文化旅游节时间比较长,与她结下了很深的情缘。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届。这届茶文化节,我们第一次“走出上海、走进茶乡”,闭幕式放在茶乡举办。把上海的节庆活动放到外地去举办,至今想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印象很深的第二个原因,第十届正好是2003年,那个时候出现了“非典”疫情。北京市是重灾区,上海情况还比较好。当时,北京都不可以随意进出,上海如果有人感冒、发烧,马上就会在一个地方单独隔离。茶文化节在四月份,开幕式放在大宁灵石公园露天的罗马广场。因为是逢十,领导希望我们办得好一点,场面大一些,热闹、流光溢彩、要有气氛。

开幕式晚上7:45开始,当天通过我们的积极争取,还确定了上海电视台直播。欢迎晚宴时,天开始下雨。因为是非典,怕下雨有人感冒、发烧,当时我们很遗憾、很无奈,准备将开幕式节目做一些精简,舞蹈类节目去掉,小朋友的节目也不上了,担心小朋友淋雨感冒。开幕式准备搞得简单一些,致个欢迎辞,然后唱几支歌就结束。

开幕式开始,大家都穿着雨披,做足了准备。丁薛祥同志那时是闸北区政府区长,他致欢迎词。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杨晓渡同志宣布茶文化节开幕。真是奇怪,杨晓渡同志宣布开幕后,这个时候就不下雨了,我们就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案,把整个开幕式全部完成,大概有一个多小时,8:50分左右结束。我们所有参与者非常开心,出席开幕式的领导送走后,九点钟又开始下雨。回想起来,那天真是有惊无险,感到非常神奇。

那届茶文化节的开幕式是4月12号,闭幕式4月18号,那个时候非典越来越厉害了。当时闭幕式定在浙江新昌,我们上海团队包括媒体记者、工作人员等,乘车出了上海。在去新昌路上,接到市政府紧急通知,要求从现在开始,所有大型活动不能搞,相关领导及人员不能离开上海。好在我们当时已离开上海,到浙江境内,否则闭幕式活动就不能搞了,就要泡汤了。所以第十届茶文化节我觉得经历最曲折,印象最深。

新昌县政府为了办好第十届茶文化节闭幕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先后举办了龙井茶茶王赛、千人品茶会和闭幕式文艺晚会及“中国茶城”奠基仪式等活动。时任上海市人大副主任胡炜、浙江省副省长钟山等沪浙两地领导和社会各界近千人参加。

第十一届茶文化节闭幕式在江苏,这是第二次走出去。这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于2004年4月12日-18日举行。4月12日上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新品名茶博览会开幕仪式;下午在闸北公园举行升节旗仪式;晚上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以“茶,品味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开幕式文艺晚会。茶文化节前夕,举办“茶与健康生活”征文和“茶与健康生活”社区专场报告会等活动。茶文化节期间,举办“茶与健康生活”论坛、“上海现代交通商务区”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社区文化天天演活动、中外茶艺交流专场等活动。4月18日在江苏溧阳举办闭幕式活动。本届茶文化节有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和国内浙江、江苏、福建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茶界朋友,部分外国驻上海领事和外国经济、文教专家及本市各界及市民群众近15万人次的参与。

还有一届正逢汶川地震,我们是在江苏宜兴举办闭幕式,当时我们搞了捐赠活动,表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这届茶文化节贯穿“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两条主线,共举办十项活动,围绕“机遇共抓、资源共享、主题共演、活动共办、声势共造”的要求,以弘扬先进文化和推动茶经济发展为宗旨,在传承传统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办特色,突出“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大众与精品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媒体宣传与广告宣传相结合”的四大亮点,达到了“以节为媒、服务全国;以节兴区、宣传闸北;以节为链、促进贸易;以节兴文、打造品牌”的效果。

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不断创新、创办特色,突出“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理念,达到了“以节为链、促进贸易,以节兴文、打造品牌”的效果。茶文化节对原闸北区经济社会发展也有较大影响,从1994年至今坚持了这么多年,在众多有关茶的节庆活动中,大概是唯一的。通过茶文化节,推动了茶经济和茶产业的发展,原闸北的茶产业发展得相当不错,崛起了一批有影响的茶市。例如,培育了上海首家茶叶市场--上海大宁国际茶城(原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使之成为上海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并先后引进了满堂春茶叶市场和帝芙特国际茶文化广场,形成了上海茶叶集散与流通的主要渠道,曾占上海茶叶销售量的70%以上。

通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与积淀,在文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食粮和文化财富。由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文明上海丛书·茶文化系列》五集,内容涵盖茶的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和物质与精神文化结合层,是目前茶文化内容最全、最有权威的一套丛书。此书也是向2010年世博会献礼的文化产品。连续举办了四届茶联大赛,参赛作者有万人之多,作品近5万多副,创茶联创作活动之最,并创立了“茶联文化”品牌。在2005年茶文化节茶联大赛中,有一副一等奖茶联:“其志难移,纵千般烘炒,万遍搓揉,尽历艰辛成极品;斯颜不改,况一任卷舒,几番起落,自甘淡泊散清香”。此联意蕴深刻,既写茶,又写人,情在茶中,意在茶外。以茶喻人、颂其高品。此联广为流传,一时传为佳话。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从四届茶联大赛中,精选了300副茶联,30首茶诗,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茶香诗味入联来》一书,在2008年上海书市上销售一空。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依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行业介入”的模式运作,市场化步伐走得很辛苦,很不容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届茶文化节我们开始赚钱了。当时,我们在上海正大广场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这届茶博会,政府不给资金,我们反而赚了几十万元,我们说文化人也能做生意了。

在“撤二建一”后,闸北、静安两区强强联手,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茶文化旅游节这一品牌节庆活动2017年首次移师上海展览中心,旨在有效拓宽活动辐射面,让更多市民受益。本届茶文化旅游节通过十大板块具体活动内容的有机整合,展示与互动相结合,品茶与审美相融合,比拼与互促相碰撞,博览会与进社区相呼应,突破以往办节的形式和内容,更贴近民生,注重传承,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经济、茶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届精彩、隆重、简朴的茶文化旅游节。

茶文化节20多年能坚持办下来,弥办弥新,离不开历届区委、区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离不开市委宣传部和茶文化节组委会的全力支持,许德明、朱匡宇、马春雷等同志先后担任过组委会主任,他们亲自协调市文广局、旅游局、合作交流办、外办、文联、侨办、绿化局、文广集团等市级部门和单位,为成功办节亲力亲为;离不开区文化局、区旅游局的办节团队,那个时候大家干起活来没日没夜,“累并快乐着”,每次活动成功,那种幸福和自豪感至今令人难忘。

茶以载道。以茶育人,悟淡泊明志;以茶传情,叙亲情友情;以茶养德,享宁静致远。和谐的氛围就在这清幽的茶香中,生活的真趣就在这品茗的过程里。如今,喝茶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品饮活动,人们追求茶的形、香、味,追求美花、美茶、美器,追求高品质的美好生活。历经二十多年的积淀与发展,茶文化旅游节历久弥新,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市民愿意走进茶的世界,爱上茶的味道,读懂茶的文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