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海归创业大会在沪举行,长宁区与上海欧美同学会签约共建双创基地

摘要:长宁国际化程度较高,目前辖区内境外人士约7.8万人,占全市1/5,7000余家外资企业和办事机构落地长宁,其中还包括了50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同时,长宁通过率先探索进口环节“验放分离、零等待”、“一照多址”“一证多址”、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等首创性改革举措,正全力营造更为开放的营商环境,因此也吸引越来越多回沪创业的海归人才落户。

“简单的控制器只能让机器人手臂装配一个灶台,复杂的核心控制器则能让‘机器手’装配出一辆车。”上海达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孙宇豪和蒋超都是海外留学归国创业者,在日前举行的“2018上海海归人才创业大赛”上,他们的创业项目“工业机器人与核心控制器”荣获了大赛一等奖,面对展现在自己眼前广阔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两位年轻“创业家”却告诉记者,“钱的问题企业可以努力通过市场途径解决,政府的信任和帮助是初创企业最需要的。”

孙宇豪和蒋超的话可以代表不少科技类初创企业的心声。在12月1日举行的2018年中国海归创业大会暨第六届上海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大会上,位于上海世贸商城的主会场内专门搭设了由长宁区人社局、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上海欧美同学会组织的创业指导服务站,不少科技领域的海归创业者纷纷到展台咨询人工智能产业落地、长三角一体化相关前景,映射的恰恰是大会的主题:智汇长三角,共圆海创梦。

此前一周,新一届海创大赛刚刚落幕,经过对100余个创业项目的海选、路演等环节,12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最终产生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项目,涵盖工业机器人、微电子、健康大医疗、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均为当下创新创业领域的前端科研方向。不过,在参赛前,这100余支年轻的创业团队还参加了由市欧美同学会组织的一年一度的“上海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培训班”,孙宇豪和蒋超的一等奖项目就受到培训班“学长”们不少启发。

“海归创业的‘学长’们对国内市场的了解非常丰富,创业方法也更接地气,让年轻一代海归创业者对国内市场的认识立刻从模糊变具体,知道短期、中期、远期应该如何系统规划创业脚步。”蒋超告诉记者,虽然团队在工业机器人核心控制器、运动控制和2D机器视觉领域有丰富的研发实践经验和自主知识产权,但对国内大公司来说,自己仍是一家需要慢慢了解的初创企业。“通过大赛我们了解到其实政府很乐意帮助小企业连接大客户、找寻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说明政府也逐渐在了解新产业,这让我们吃了定心丸。”

长宁国际化程度较高,目前辖区内境外人士约7.8万人,占全市1/5,7000余家外资企业和办事机构落地长宁,其中还包括了50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同时,长宁通过率先探索进口环节“验放分离、零等待”、“一照多址”“一证多址”、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等首创性改革举措,正全力营造更为开放的营商环境,因此也吸引越来越多回沪创业的海归人才落户。

在大会现场,长宁区人社局就业指导促进中心开业指导科负责人表示,中心各展位“摆摊”不到一个小时,就陆续不断有创业者前来咨询,问得最多的就是创业扶持政策,其中又以创业补贴关心的人数最多,包括房租补贴、社保补贴、创业贷款贴息等都是“高频提问”。注册在长宁的人工智能企业西井科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海归人才占总人数40%,大多为核心技术研发人才为主,上海市和长宁区相应的人才政策、租房补贴、实习生补贴都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创造了条件。

会上,长宁区政府还与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设立共用海外引才平台、共组虹桥海归人才咨询顾问团、共建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做大上海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