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记忆丨没有PS的年代,胶片竟然也能修图!你家有没有照片出自这家百年照相馆?

艳芳照相馆

Meeting

你的第一张照片是在哪里拍的呢?不少老一辈的广州街坊可能会回答:艳芳。

艳芳照相馆的一楼大厅里现在仍然挂着许多摄影作品。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是“儿童乐园”的领地,上面展示着十来张小孩子的照片,有生日照,也有周岁照。仔细一看,其中一张的背景装饰物上写着:2001年。17年了,现在,这位小朋友应该已经长成20多岁的年轻人了吧!

艳芳,陪着广州街坊成长。

走进艳芳照相馆,迎面就是红底白字的招牌和两侧金色的牌匾,一个是“广州老字号 艳芳照相馆”,由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另一个是“中华老字号”,由过去的国内贸易部颁发。两块牌匾表面上都有不少磨损,显然是悬挂已久的,揭示着艳芳的百年时光。

艳芳的创建历史已经无需赘述。自1912年开业,它用镜头记录下了广州的百年风云变幻,孙中山、宋庆龄、鲁迅等人都在此留下了珍贵的印记,不少照片至今仍是经典。

楼梯上挂着的鲁迅先生旧照。

只是,那个风云跌宕的年代离我们已远,许多广州街坊对艳芳的记忆,可能是店员的叫号声,是拍百岁照时的摇铃,是按下快门时一闪而过的灯光……

1995年以前,艳芳还雄踞在繁华的中山五路。辉哥在艳芳工作了近30年了,当讲述起当年的辉煌时光时,他的语气中仍有着掩不住的骄傲。他说,艳芳生意最好的时候有两段时间,“人流最旺的时候应该是七十年代,拍照都要排队叫号”。当时的艳芳店面颇大,设有彩色影楼、黑白照影楼、证件照影楼等多个影楼,生意最旺的时候,基本上每个影楼都排满了人。“当时接近改革开放了,那个年代里,人们的意识已经不同了,开始爱美了。”只是,照相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拍一张照片,绝大部分的人都得到照相馆来,而当时广州的照相馆并不多,资历深厚、技术精湛的艳芳自然成为了街坊们拍照的首选。

上世纪七十年代,艳芳照相馆中山五路旧址。

另外一个时间段则是2000年前后,这是艳芳营业额最高的时候。虽然拍照的价格有了一点提高,但大家手头也已经渐渐宽裕,在特殊日子里,都想拍张照片作为留念。

广州街坊,也看着艳芳老去。

1995年,是艳芳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年,由于广州地铁的修建,中山五路沿街店铺需要拆迁,艳芳从繁华的中山五路搬到了清净的光塔路。在光塔路营业5年之后,2000年,艳芳又搬到朝天路,然后一待便是18年。

屡次搬迁对艳芳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辉哥说,虽然搬迁时他们也在报纸上刊登过消息,新店开业时各大报纸也有报道,但宣传范围毕竟有限,又无法长期持续,能看到的人又能有多少呢?艳芳在朝天路已经开了18年了,仍然有老顾客在路过门口时,无意间抬头一看,才知道艳芳搬到了此处:“原来艳芳搬到这里来了,还以为没有了呢!”

照相馆内仍在使用的一些老工具。

2000年前后,中国摄影技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迈向了快速发展的年代。数码摄影的兴起,逐渐取代了胶片摄影的统治地位。为紧贴新技术的发展步伐,照相馆的设备也需要频繁更新,投入更多花费。艳芳曾筹集百万元购置了最新的设备,才用了两三年,便不得不淘汰,此前的投入一下子都泡了汤。

布满岁月痕迹的裁刀。

租金支出、设备投入等等开销,让艳芳日益难堪重负。过去,艳芳曾有一百多位员工,四、五间分店,而现在只剩下十来名员工坚守着朝天路这一家门店。能坚持多久,辉哥也不知道。当被问到未来有何打算时,他说,只能“维持现状”。

老照相馆接连关门,艳芳还在坚持。

过去的广州有不少老照相馆,例如昆仑、琳琅等。但到了今时今日,这些老照相馆早已一间接一间地关门,只有艳芳还在坚持。

黑白照冲印技术是艳芳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手艺。走上照相馆的二楼,便能看到那台老式的木制座楼机。凌乱的电线,黑布上积聚的灰尘,支架上的刮痕,零件上点点锈迹,每个地方都在告知这大家这台相机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根据辉哥的介绍,这台座楼机起码用了四、五十年了,至今仍然能够正常运作。平时艳芳拍摄的黑白照片,都是它的作品。

古老的座楼机。

灯光一闪,瞬间变成了永恒。在那些黑白照片中,周岁孩子笑得天真可爱,妙龄女子那流转的眼波中露出丝丝柔情,一家人齐齐整整,幸福美满……在这两种最单调的颜色中,却透露出了最鲜艳的生活图景,不管什么时候看起来,依然生机勃勃。

照片拍摄完之后,需要经过冲片、修底片、晒片、修相、裁裱等工序,全靠师傅手工完成,其中蕴含的功夫和心思,是现在的拍照技术无法比拟的。不同于电脑PS技术,传统黑白照片做不到“改头换面”,但它却依然争取做到最精致。底片冲洗出来之后,需要对底片上的瑕疵进行修整。如果修整过后,晒出的照片效果还是不好,就还需要在晒好的照片上继续修相:把人的眉毛补“实”了,哪里光线不足补充哪里……以前,艳芳还有对黑白照片上色的业务,只是,随着彩色照片的发展,原来用于上色的颜料已经不再生产了。

在黑白照的基础上上色的照片。

近几年,艳芳也尝试过寻找出路。他们曾经与企业、媒体合作,举办过不少活动,例如征集、修复老旧照片等,唤起了不少老广心中的记忆。在征集老旧照片的活动中,许多老顾客带来了他们当年在艳芳拍摄的照片,其中,不乏六十、七十年代的作品。这些旧照片之中,就有一张拍摄于1979年1月31日的全家福照片。镜头前的一家六口看上去有点拘谨,但笑容却是幸福的。

当年征集老照片时,顾客提供的在艳芳拍摄的全家福照片。

只是,辉哥坦言,这些活动和项目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毕竟受众不多,又不能长期举办,作用始终有限。艳芳未来的发展道路,现在还是充满着未知之数。

三楼的一张工作台上,放着不少封尘的底片。原本晾底片的位置,如今只剩下两排寂寞的夹子。透过那些黑白模糊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百年来,许多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然后又携老扶幼地重临艳芳。不知道那位2001年在此拍照的小朋友,日后还会不会再回到艳芳,那时的艳芳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出品:广州日报大洋网

图文:吴雪莹、陈海敏

文中老照片由艳芳照相馆提供

视频:袁世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