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鼠簕”其实和老鼠没关系 是否为“新品种”几十年来未有定论【图】

■厦门老鼠簕 陈锦江 摄

台海网12月8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你们知道吗,有一种植物叫‘厦门老鼠簕(lè)’,这种植物怎么会跟厦门有关呢?”市民林先生致电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说在网上看到的新闻中提到这个植物名称,他觉得很好奇,希望晚报能为他“解谜”。昨日,记者就此联系了植物学专家,追问“厦门老鼠簕”的来历。

生物系学生采集到“新品种” 导师发表文章命名

记者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多篇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有关厦门老鼠簕的文章,都提到了市园林植物园副总工程师陈恒彬的名字,他是参与研究该类群植物的人员之一。

陈恒彬说,“厦门老鼠簕”,名字里带有“老鼠”,其实和老鼠没关系。这是一种生于海滨红树林中的爵床科植物,为红树林组成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前,国内对红树林植物的研究较少,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大学组建团队,开始系统性研究红树林植物。

1982年,陈恒彬在厦门大学生物系攻读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当时他的论文就是关于中国红树林植物分类的主题。那年,陈恒彬在龙海市角尾镇的海滨红树林中,发现了厦门老鼠簕,当时他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寻常的老鼠簕采集回学校。

后来,陈恒彬在学校仔细观察后发现,新采集到的植物和老鼠簕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花无小苞片,只有两枚对生苞片。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导师张娆挺,后来导师继续展开深入的研究,并于1985年12月在《武夷科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文章,题为《福建老鼠簕属一新种(爵床科)》,在文中将这种植物正式命名为“厦门老鼠簕”。

陈恒彬解释,大自然中的植物是客观存在的,一般研究发现某类群植物的人会给它命名,用于区分其他植物。依照国际植物命名法,研究并发现某种新植物,并在正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其研究人员可以对该植物命名。

是否为新品种有四种观点

几十年来学术界未有定论

发现的植物是否真的是“新品种”,得经得起学术考验。一篇文章发表后,自然会有其他学术界人士关注,甚至引来争议。

陈恒彬回忆,后来国内其他学术期刊也有专家陆续发表过有关“厦门老鼠簕”的文章,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是承认“厦门老鼠簕”是大自然中的原生种;第二种认为“厦门老鼠簕”只是小花老鼠簕的变种;第三种认为“厦门老鼠簕”是老鼠簕的变种;第四种观点认为,“厦门老鼠簕”不是新种,它就是老鼠簕。

“有争议是正常的。”陈恒彬说,在植物分类学中有尺度之分,比如一种植物和另一种植物要差异多少才算是新种,每个人的标准可能不太一样,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有很多新发现的植物在几十年过去后,仍没有形成最终的定论,“厦门老鼠簕”就是其中之一。

陈恒彬说,在福建省内有六种红树林植物,分别是:木榄、秋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簕、厦门老鼠簕,后五种在厦门比较常见。红树林植物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耐盐碱性强,是构筑海岸防护林体系的首选防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