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字当头的电力女强人

高兆丽

从1998年10月进入电力系统工作以来,高兆丽从事继电保护相关工作已有20年,20年如一日的坚守,让她从一名普通的继电保护人员成长为全国电力行业继电保护专业领军人才。靠着拼劲、韧劲、闯劲,她在平凡的岗位上进行着一项又一项突破,用心守护着万家灯火。近日,记者走近国网济南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副主管高兆丽,带您了解这位“拼”字当头的电力女强人背后的不平凡。

刚过哺乳期就负责大项目

2003年秋天,高兆丽休完产假刚一上班,就赶上了一个大项目——220KV许寺变电站设备改造。

以前从未接触过220KV设备,母差保护、高频保护对她来说毫无疑问是一张张“生面孔”。为尽快赶上进度,她只能把孩子托付给老人,一头扎进变电站。

“当时根本顾不上身体还比较弱,需要调理,只想着休产假期间能力和知识上都落下不少,要赶紧追回来。”她说,那时的她,内心满是一种对工作久违的热情。现场放电缆、钻沟、接线,只要干得动,她总会冲在最前头。她兜里还会时刻揣个小本子,把现场的难点疑点,能画的画,能记的记。

然而,虚弱的身体吃不消了。“腰疼,晚上睡一觉,上午就好一点,吃过午饭就又开始疼,下午基本上都直不起腰。”要强的她并没有告诉同事,只是请婆婆买来粗盐炒热,每晚敷在腰上来缓解,一边敷着,一边拿出小本子仔细揣摩。

“很感激那段时间的经历,让我真正成长起来,有能力有担当了。”创新不一定是大发明创造

2006年东门变电站I号主变保护双配置改造,竣工那天正好是她父亲的生日,“当时还想着验收顺利的话就可以早点回家给老爷子炒个菜呢!”高兆丽说,没想到,测量到一个出口压板电位异常却一直没解决。一次、两次、三次顺着回路测量,终于发现是一根厂家配线线头虚接造成的。

天已经黑了,高兆丽本以为能够赶回家了,却又被同事叫住。原来是另一个班组中一条线路中刀闸合不上了,请来厂家技术人员也没能解决。

“当时用的是一套新设备,我只是自己学习过,毕竟不是我工作中常用的,所以并不算精通,不过由于检修期限临近,我只能反复回忆。”凭借记忆准确定位,逐个确认回路中节点的通断,最终找到了出问题的辅助接点。

这次的“意外”却引发了她的思考:继电保护更新换代太快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不能故步自封,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于是,高兆丽平时留心观察工作中的小细节,和同事们一起进行小改造、小革新。她发现电缆剥皮刀有时会划伤手,有时也会伤害电缆芯,于是就发明了环形电缆剥皮刀;在狭小空间作业,常规螺丝刀无能为力,她和同事们就改制了弯头螺丝刀;做二次安全措施时,传统的绝缘胶带太粘拽不下来,不粘的又经常脱落不安全,他们就定制了专用二次安全措施组合套件……“这些革新虽小,却发挥了大作用,我们的日常维护工作效率提升了七八倍之多。”坚持去一线,做好传帮带

高兆丽不断追求创新,2010年,公司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从此,她和同事们搞创新有了新阵地。

一天半夜,高兆丽接到同事的电话:“高班长,我们遇到一个疑难缺陷解决不了!”听他描述完问题,高兆丽却觉得这种异常“似曾相识”,为使设备尽快恢复运行,她赶忙从家里直奔现场和同事们一起查找故障点。

回来后,高兆丽便开始琢磨,班组年轻员工多,工作经验欠缺,怎样能从缺陷管理上做好创新呢?她从名片中找到了灵感,何不把消缺案例也做成卡片?就这样,消缺作业标准指导卡应运而生。当消缺工作完成后,工作负责人把设备现象、处理过程、备品备件以及整改建议等,逐一记录并归档保存,为缺陷工作提供了原始参考资料,也成为员工有效的培训教材。

高兆丽的工作室一直坚持“创新+实训”的工作模式。谈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时她说,工作室于她而言除了荣誉感以外,更多的是一种动力。如今,高兆丽走上管理岗位,但她仍坚持经常到一线,“只要没有什么其他工作,我一般都会在一线上,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问题,了解未来发展的方向。”她说。

“目前更为重要的就是做好传帮带,争取新突破。”高兆丽说,她会利用好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平台,不断开展科技创新,“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心耕耘,用心创造,留下我们努力超越的最强音!”(本报记者 赵世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