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国:博物馆是新文化的发生器

在近日举办的“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性实践与落实——《国家宝藏》节目文博论坛”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长金瑞国认为,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让文物的价值活起来,其次要让传播的手段活起来,第三要让传播的理念活起来。博物馆不仅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更应该是新文化的发生器!

以下是发言摘要:

让文物“活”起来,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思考。

首先,要让文物的价值“活”起来。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共机构,博物馆开展文物收藏、保护、展示的目的,是为了公众的教育、研究和欣赏。这些年来,博物馆在为公众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以人为本”,体现出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第一个是从物到人。过去主要关注“物”,现在更多关照“人”,发挥文物的价值,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个是从博物馆到公众。过去博物馆举办展览和公众服务是“我有什么就给你什么”,今天则是“观众需要吃什么菜,我来帮你烹饪”。

《国家宝藏》节目带来一股新风,带动了整个博物馆界理念认识的巨大变化。博物馆实现社会功能,一个基本途径就是使观众——过去人们要到馆里参观才是观众,今天不需要到博物馆也可以是博物馆的观众,就像《国家宝藏》的观众就是博物馆的观众——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当然博物馆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文化休闲,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我们的文创产品,或者其他的产业开发。要通过研究,讲清文物的内涵,传播文物的价值,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滋养。

今天的博物馆不仅仅是古代文物的保存者,还是中华文化的当代传承者。我们不仅仅是接过祖先的“接力棒”,要传给后人,我们也要跑好自己的这段路程。

要把对文物的保护利用,融入今天的文化创造,融入当代的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更加生动有创意的方式,激起人们对文物的认知和喜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再把文明传承后世。

第二,要让传播的手段“活”起来。

文物价值传播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一个陈列展览、一次教育活动、一场电视节目,都是知识的生产与成果转化过程。

我曾经和从事电影工作的朋友谈到博物馆和电影的关系。

什么是电影,如果用三个词来概括:

第一是情节,也就是故事;

第二是技术,有的时候技术本身就是情节,就是电影的段落;

第三是表演,演员的表演。什么是博物馆文化传播,也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第一是叙事,第二是形式或技术,第三是解读。

两者最大的差别是,电影有演员可以演绎,而文物不会自己演绎,需要专家、学者和博物馆从业者对文物进行解读,这是博物馆文化传播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讲故事的能力是我们目前最大的短板。

一些展览摆了很多文物,并没有实现主题的表达,观众没时间看说明词,文物并没有在你的叙事当中发挥作用。展览的表达应该有几个要素:

第一是逻辑,

第二是主题,

第三是结构,

第四是节奏,

第五是语言。

只有丰满的内容加上适宜的形式和生动的手段,才能实现文物展览有效的叙事。适宜的形式绝不是昂贵的技术,生动的手段也不应该是艰涩的内容。我们的传播不是给小范围的专业人员看,而是要给千万当代的观众看,给亿万我们的后人看。

所以要真实、准确、客观地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揭示文物的时代价值。价值传播的核心是知识的传播,要做好数据、信息、知识的串联,把握好人、物、信息的“联系”,实现“前世”与“今生”的超级链接,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

第三,要让传播的理念“活”起来。

当前我们聚焦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智慧博物馆的根本,是实现和优化博物馆的功能,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先进技术与博物馆的业务和传播内容深度结合。

智慧博物馆的特征,是全面透彻的感知,感知人、感知物、感知信息;宽带泛在的互联,伴随着5G时代的来临,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可以解决以往信息连接不畅的问题;海量互通的数据,打破数字鸿沟,共享文化资源;精细准确的运算,通过算法和推送,比观众更了解他们自己;智能融合的应用,把博物馆各项业务用数字化的理念、技术、方法融合起来,以实现整个水平的提升。

智慧博物馆的范畴,包括智慧管理、智慧保护和智慧服务,智慧博物馆的起点,是“耳聪目明”“身强体健”的智慧管理,让博物馆自己先智慧起来,进而达及“运筹帷幄” “反应灵敏”的智慧保护和“融会贯通”“善解人意”的智慧服务。

传播必须讲求效果,如春风化雨般地实现入眼、入脑、入心、入行,也就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必须适应新时代传播学的规律和特点,如信源多元化、发散化,信宿中心化、自主化,讯息快餐化、图像化,媒介融合化、移动化,反馈即时化、先导性,发展智慧展览、教育和传播。

这一过程是:深切感知公众的需求,共享资源和创意,整合相关信息和知识,采用最佳表达形式,智能推送或获取知识,永不落幕。

过去四十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博物馆发展与经济社会同步,一个社会越需要博物馆,它就愈加文明进步,而文明进步的社会也将促进博物馆更好地发展。博物馆与经济社会一起发展、一同成长。

博物馆不仅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更应该是新文化的发生器!

订阅2019年中国博物馆杂志,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END-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