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 “微信君”列传

2014年来到《上海文学》实习时,我们的微信公共平台刚刚起步,关注人数也不过数百人。出于对新媒体平台的好奇,我开始逐步接手微信的日常工作,常有要代表编辑部发声的需求,文人嘛,都喜欢给自己搞个笔名,我做微信,所以就叫“微信君”吧。

我们的杂志社今年65岁了,然而编辑团队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接,不同于正刊的严肃风格,微信平台则充满了活力与朝气。尤其是在我们的微信专稿开通之后,每个月我们都会推送青年作家、诗人的作品。这些作者大都来自于高校,有些刚刚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他们的文字未必老练成熟,但是这些小说、诗歌充满了年轻人对生活的体认。

一开始,“微信君”对于这些微信专稿的“收视率”是很忐忑的,但是结果却令人喜出望外,读者很喜欢这档栏目。其中一位作者王芒芒更是向我透露了一则花絮,因为我们的推送,她在上海地铁上被热心读者认了出来。青年作者从不会缺乏才气,他们所缺少的大约只是一个舞台,《上海文学》始终将巴金先生提携青年人的精神牢记于心。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微信专稿充当了一个急先锋的角色,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独树一帜的。

“微信君”觉得新的平台改变了编辑的传统习惯。以前的杂志社与读者的交流大都通过信件,一来一往挑选一些问题在杂志的末尾回答,我的案头仍旧放着前辈们使用过的稿件处理章。而今,对于作品的及时反馈,对于杂志栏目的真诚想法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微信后台,感觉好比将我们的编辑部直接迁到了读者之中。

逐渐地,在编辑微信内容时会潜意识里先思考读者的需求。比如“短经典”栏目,这档栏目是我接手微信之后开设的,一开始我的想法是能够以编辑的角度挑选一些中外名家的短小说推荐给读者,在获得不错的反响之后,崔欣副主编建议我把《上海文学》的“家底”拿出来,把杂志社历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诗歌都放上微信平台。在这其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及舒婷、顾城的诗歌广受读者的好评,作为一个后生晚辈,在清点这些传家宝的时候,无意中也对于《上海文学》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杂志过往的辉煌需要我们继续传承。

我们的微信号在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初具规模,它不仅仅是刊物日常内容的集散中心,也是连接我们与读者重要桥梁。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来自德国的读者,他几经辗转通过微信联系到我们,不惜支付不菲的航空邮费每年都订阅我们的杂志。

有很多人问我公众号里的“微信君”是谁?我的答案是:“他就是我们的编辑部。”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让这本“老刊”赶上信息时代的浪潮,更好地为今天的读者奉献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目睹了它的成长,它也见证了我们的进步。(吴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