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AI布局潜入深海南海万里 拟藏无人基地

作者:DIGITIMES钟武男

素有「内太空」之称的深海,由于探勘与开发程度极低,因此无论就科学、经济,甚至是国防意义上,都是一块高价值的处女地。因此,目前国内全力发展人工智能(AI),已选定南海规划深海AI基地。外界预料,这些举动一方面凸显中国对国际科学的贡献,也凸显其海权雄心。

中科院拟于南海建立深海研究基地,且其运作将由人工智能(AI)机器人负责。若计划成真,将是全球首座AI基地。

尽管选址尚未确定,但据悉这座深海基地将「沉潜」1.96到3.61万英尺左右(约6,000~11,000米),并借由连结海面的电缆供电。而基地的自动潜艇可执行地形、生态、矿物等探勘任务,并由AI自动分析。

以科学角度而言,海平面6000米以下的环境已经非常接近外太空,生命形式特异。因此包括气候变迁、新药成分、航天国防和濒危物种等研究,都可随深海探索增加获益。不过这项深海基地计划仍都引发不少疑虑。

一方面,海沟区的水压动辄超过1,100标准大气压(相当于16000磅),相当于每平方米1.21万公吨的超重力,好比单人背负50架波音客机的负荷。AI机器人基地若能克服这层障碍,将是划时代的突破。另一方面,则是海沟底部的高压、侵蚀环境,加上火山地质运动相对频繁,光是建造与维护计划的不确定性,就可能让成本遽增。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杜青海也坦言,即使编列高额预算,执行上还是可能很吃紧。身为计划成员的他还补充,国际上并无前例可循的深海建物,在工程结构及材料科学上的挑战不亚于太空站。另外,约99%的海床都还没有地图数据,对AI科技也是一大难关。

不过,中科院边缘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南海所研究员阎贫则认为,尽管有诸多自然问题,但当地地函释出的化学物质可说是地质研究的宝库。他还建议以此扩大有关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的国际合作,或可由此为全人类造福。

这或许能解释,为何中科院估计基地造价要1.6亿美元左右,但利益比较下仍旧值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