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II罗焕塔:剖析机器人行业2018年度十大数据

【文/潘敏瑶】12月17日,以“机器人进入中国时间”为主题的2018高工机器人年会在深圳维纳斯皇家酒店(宝安沙井)举行,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 院长罗焕塔从产业数据角度剖析2018年机器人市场,分享了行业十大数据,并展望2019年机器人行业的趋势。

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下游需求变化迅速,3C需求增速垫底

目前,下游需求差异性趋于明显,汽车、3C电子仍然是机器人产业最为重要的两个领域。但是,今年3C行业应用占比出现下滑,只有5%左右的增速,需求增速垫底。而金属机械、食品饮料等刚需产品行业的需求增速领跑,保持在25%左右。

中国机器人国产化率提升明显,多关节国产化率提升10个百分点

根据GGII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15.6万台,同比增长14.71%,增速下滑明显。由于基数小,受益于下游食品饮料、智能仓储等领域的需求带动,DELTA增速超35%,明显高于行业整体增速。

从国产化率来看,多关节机器人虽然在2017年有所下滑,但是整体增长速度非常快,2018年的国产化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国产化率逼近30%。在需求量上,多关节机器人仍然是一个最主要的市场,其次是SCARA。

机器人进口量及价格双下滑,同比降幅分别超12%、5%

从进口量和进口的价格来看,进口价格相对来说是稳定的,每年下滑幅度都在5%以内,但机器人进口增速则呈波浪型走势。特别在今年,进口量出现了下滑,越来越多的外资机器人企业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并在华设厂。

机器人零部件产值微增长,国产化率破20%

从整个机器人零部件的产值来看,机器人数量非常多,但是市场规模实际上非常有限,目前已经有100多家减速器企业,但是市场整体容量只有三十几个亿的市场规模。此外,国产本体的“国产芯”占比在逐年提升,纯进口零部件占比逐年下降。

行业整体毛利率逼近20%,成本控制是关键

从毛利率的角度来看,本体毛利最低,其次是系统集成(企业间差异较大),零部件最高,但下行最为明显。2018年行业毛利率下行速度明显大于前两年,这与今年的低价竞争、需求收紧、产能过剩息息相关。当然也有个别优秀企业核心竞争显现,成本管控与规模效应突出,毛利率逆势上扬。

应收款、负债率大幅提升,部分企业负债率逼近60%,资金压力显现

2018年可以说是个钱荒蔓延的年份,零部件及本体商应收款提升明显,集成商应收帐款出现了负数,这说明在金融收缩的情况下,集成系统不得以收缩,侧面反映市场供过于求。

整个行业的负债率相对来说还是处于相对良性的状态。根据GGII数据统计,40%—60%是比较良性的一个区间,但也有部分企业越过60%负债率的安全线,资金压力显现。

机器人行业投融资规模首下滑,单个企业融资金额创新高

从整体融资情况来看,机器人过去几年一直是各大投资机构所关注的,而在2018年资本回归理性。整个行业的融资比例是下滑了将近50%,而且融资金额集中于优势企业,单个企业的融资规模在增加,但是整个市场融资的规模在快速萎缩。此外,融资案例由2017年的70件下降到2018年的60件。

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机器人政策密度高,力度大

目前,除了中央层面,在各个省、市,甚至区域层面都出台了非常多关于智能制造机器人方面的鼓励政策,其中的核心和关键在于补贴的金额。总体来看,珠三角、长三角是机器人政策密集出台的代表区域。

以佛山市为例,2018年至2020年,市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1.3亿元扶持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底,佛山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机器人发明专利申请量首下滑,映射研发投入收紧及成本压力

中国机器人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排名TOP15名单中,本土企业仅有6家,主要以日系厂商为主,在专利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在需求收紧,价格下行的行业态势下,专利申请数量的下滑映射出研发投入收紧及成本压力显现。

2018年行业“遇冷”,机器人企业数量增速明显放缓

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数量在2017年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减速器与系统集成,新进入的企业较多。

行业洗牌前夕,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面临较大挑战;GGII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后期,企业数量增速放缓,预计2019年企业数量将开始下滑。

罗焕塔总结,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进入发展的中后期,这一阶段的发展越来越理性;第二,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增长越来越清晰,企业对于自己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第三,资本的追逐不再像以前那么狂热,企业需要有更清晰的规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