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浦东大开发为背景,《浦东人家》在宁波拉开巡演大幕

摘要:礼赞平民英雄

上海淮剧团原创大戏《浦东人家》12月18日在浙江宁波上演,拉开浙江宁波,江苏建湖、南京三地巡演大幕。该剧通过女主人公柳玉珍一家在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生活历程,以浦东不断变化为原点,透视普通市民在这场变革中的命运起伏、情感悲欢,打造以浦东大开发为背景,礼赞平民英雄的新淮剧。

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表示,《浦东人家》首演以来,让不少观众红了眼眶。上月起,《浦东人家》开启长三角巡演模式。作为长三角戏剧发展联盟合作项目,《浦东人家》巡演分为多阶段进行,途径宁海、余姚、金华、宁波、建湖、南京、淮安、合肥等地区,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以戏曲舞台的演绎进行传播和推广,观众能够从“阿珍”一家命运的跌宕起伏感受改革开放带来伟大变革。

《浦东人家》故事横跨1985年到1999年,旨在回望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求新求变的渴望,反映时代转变时期的各种理念碰撞,从而推动和激励当下的“改革开放再出发”。编剧杨林表示,全剧瞄准浦东普通人家,没有口号和标语,主人公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生活因为时代,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改变,比如来自苏北的年轻人郭文德,心愿是在上海有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个朴素的愿望促使他积极求新求变、奋发向上,正是中国梦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缩影。剧中,从“朋友,外汇券有哇”到外滩联防队员“改革开放情人墙,防火防盗防流氓”,从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到结婚送澡盆、马桶,从“浦东特产高桥饼,一片真情捧手心”到“进上海,坐轮渡;下农村,两三步”,充满时代特色人物、台词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浮想联翩。舞台高低前后吊装很多窗户,如同城市的眼睛,目睹并见证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窗户高低错落,前后毗邻,虚化了建筑外形,组合出不同场次的浦东老街巷中人家。情人墙、渡口、外滩等上海地标特点突出而鲜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喜欢《浦东人家》这个剧名,“小人物、小故事、小家庭、小日子、小摊贩、小角度、小接口,而要达到的目标是体现大上海、大时代、大变革,这种艺术构思很有意义。在我看来,浦东的改革开发开放和上海淮剧团的探索发展是同步同构的。所以从创作中能看到在这40年里,剧团的自我奋斗、自我改革、自我改变、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我对这个戏最大的印象是没有假大空,这才是最高的艺术境界。而且《浦东人家》有生活之美,有一种人间的烟火气。”《中国戏剧年鉴》副主编李小青认为,《浦东人家》做得非常有意义,大题材小切口,通过一家人的生活变化折射出浦东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历史车轮的进程。演员的表演也十分出色,是一个充满奋斗意味的表达,独具匠心。

观众俞鸣洪说,《浦东人家》以一家人的小视角讲述改革开放给浦东带来的变化,情节跌宕起伏,悲喜交织。他对《迟到》《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当年的流行歌曲的运用以及双卡录音机、搪瓷脸盆、喇叭裤等道具的出现,尤其印象深刻。观众胡崇芸表示,该剧立意大,观众看到的却是普通百姓几十年的生活变迁,最后一场戏中,黄浦江畔,高耸的建筑吊车、陆家嘴的高楼林立,浦东变化尽在其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