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史诗》要变成银幕史诗,《银行行长》要登上荧屏舞台,或许,这就是起点

摘要:现实题材在文学影视中闪光

“上海需要大格局、大题材的影视作品。”12月19日下午,2018上海文学影视创投峰会现实主义题材专场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携新作《浦东史诗》而来的中国作协专职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说,“非常期待浦东史诗能够成为大银幕上的史诗”。

一年前的冬日,同样在上海作协,何建明提出了一个建议:“上海有一批写得挺不错的中青年报告文学作者,改革开放40年之际,何不集结大家的力量,将上海改革进程上的一个个点连结起来,塑造一幅改革开放的群像?那就是关于上海的一份生动报告!”一年后,由程小莹、朱大建、马尚龙、朱蕊、默音、李西闽、杨绣丽、徐畅、路明、甫跃辉等30余位创作热情和能力的上海中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创作撰写了39篇近30万字的短篇报告文学,结集为《上海报告》出版。推介会上,从中遴选出的《红角》《钢铁的新娘》《温暖》也得到推介,为影视、戏剧改编提供丰富的可能性。

“红角就是工人文化的一个代表。”在记述上海纺织女工的小说《女红》后,上海作家程小莹又以报告文学《红角》挖掘小说背后的原型人物。“角”是上海人所说的“阁楼”,也就是棉纺厂工人的文化活动场所,在地下党时期,那里也是地下党策动工人运动的地方,因之为“红角”。在程小莹看来,这座城市曾经拥有数量庞大的纺织工人尤其是纺织女工群体,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中,她们亲手毁了曾经赖以生存的机器,奋力投身新的社会生活。“红角”里有她们的青春激情,更有城市的记忆。“在城市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的基础人群中,那些心灵深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文学要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程小莹说,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已经完成,接力棒交到了影视工作者手中。

《钢铁的新娘》作者高彦杰曾长期在宝钢工作,见证了宝钢从无到有的过程。“在长江边建钢厂,一定会滑到江里的。”高彦杰记得,宝钢刚刚动工时曾因各方怀疑与正义陷入停顿,是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在长江口树起了一座大型钢铁集团。“宝钢为什么重要?有了钢铁,中国的脊梁才能立起来。”在《钢铁的新娘》中,高彦杰把笔墨投向宝钢的新一代建设者,一位将事业视作爱人的技术骨干。

“我是一个闯入者,原本不能想象,如今的居委会到底能做些什么事?”朱蕊的《温暖》写的是浦东金杨街道灵山路第一居民区里的一位居委书记、一个温暖的社区管理者,“感动”是作家真正走进这个老小区后的直接感受,“我写的是小人物,小人物却是大英雄,小人物组成了大时代”。

81岁的老作家俞天白来到现场为自己出版于2012年的长篇小说《银行行长》“吆喝”。小说将焦点对准支撑上海城市发展血脉的金融业,以浦东新区为舞台,以华尔街为大背景,演绎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命运和银行家的生存状态。“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货币金融的运作,上海作为金融大都市需要金融题材的影视剧呈现。”俞天白坦言,6年前出版的小说有一些缺憾,希望影视改编能够弥补文学中的遗憾。

推介作品中,滕肖澜的《乘风》、詹东新的《马上起飞》讲述了上海机场人、民航人的故事。来自阅文集团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的特等奖作品《复兴之路》关注国企改革,作者阿龙(WANGLONG)曾在国企工作30余年;网络作家瑞根的《还看今朝》糅合官场、商场、职场元素,以风云变幻的上世纪90年代为背景,展现了男主角从乡镇到开发区,从乡镇企业到国有企业的奋斗过程,所涉乡镇企业转型、国企改革、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等内容引人注目。

“现实题材,尤其是报告文学,改编影视剧难吗?确实不容易。但这正是能出好作品的领域。我的作品有半数以上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何建明说,很多人不知道《战狼2》的部分故事就来自他的报告文学作品《国家》,“好作品在哪里?需要发掘。希望属于上海、属于这个时代的大格局、大题材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养料。我有信心,它们的精彩程度不会逊于《战狼2》。”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