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这个镇的人如何“创意”养老?看过后叫人羡慕

近年来,由于土地流转和年轻人外出务工,崇明岛上留守的村民大多为空巢、孤寡老人,他们缺乏精神慰藉,非常需要帮助和关照。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5月,竖新镇首次尝试在时桥村的村民家中建立“睦邻点”——以村民自愿和提供自家闲置房屋为基础,简单装修布置后,开设阅览室和活动室。

经过4年的培育发展,如今,竖新镇23个村居已建成睦邻点184个,覆盖了全镇将近一半的村民小组。这些星罗棋布的睦邻点,有没有实现它们的初衷呢?

乡村的人情味回来了

来到竖新镇油桥村的时候,外面正下着大雨,路上行人寥寥,但走近“天天乐”睦邻点,便听到了屋内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这里是村民沈士娟家,30平方米的屋子内,被50余位老人挤得满满当当。

沈士娟打开录音机,带领这些老人一起跳她独创的“拍手操”,大家全神贯注,每个动作都尽力做到最好……半个小时后,这群平均年龄73岁的老人们脸上开始微微泛红出汗。

“这里真是太好了!太好了!”87岁的郁雅先是这群老人中最年长的,她激动地握着记者的手说,“我以前有很多慢性病,现在每天和大家一起跳操,心情好了,气色也变好了。”

“一开始我们都不会跳,沈老师都是逐步逐步教我们的。”84岁的龚允文迎了上来,“沈老师有胃病,每周要去上海看病,她每次都等领完操,再急急忙忙赶去市区,看完病还要赶回来,带我们跳晚上的广场舞。天热的时候,沈老师还自掏腰包买西瓜给我们吃。”

沈士娟今年62岁,退休前是幼儿教师,为了让睦邻点内的活动项目更丰富,还去自学了腰鼓和太极拳。

大家被沈士娟的无私奉献所感动,73岁的施永珍前段时间去买了理发工具,免费帮村里走不动路的老人理发。她说,“我受到沈老师的感染,也要为乡亲们献一份爱心。”

“睦邻点能否顺利开展活动,和它的负责人大有关系。我们在全镇进行退休人员的情况排摸,挖掘常驻村居的有影响力、有号召力、有能力的老教师、老干部或老工人等,把他们培养成睦邻点负责人。”油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施红柳如是说。

村民们对睦邻点负责人的认可,让每次活动都得以快乐顺利地进行。睦邻点的成立,让村民们有了“每天都盼着去”的地方,前几年冷冷清清的农村又找回了欢声笑语。

养老生活越来越丰富

离“天天乐”睦邻点不远处,是另一家“聚乐苑”睦邻点。这是一个党员家庭,睦邻点内的桌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曲谱,有沪剧、越剧还有一些经典老歌……热爱唱歌的村民们聚在一起,在负责人沈新芳的带领下,学习新歌、温故老歌,洪亮的集体唱吸引了越来越多村民的加入……“自从村里有了睦邻点,打麻将的少了,说是非的也少了,干正经事的多了。”沈新芳说。

除了唱歌舞蹈这些老百姓热衷的文体健身活动以外,竖新镇的各睦邻点还依靠有一技之长的村民,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服务项目。比如大东村的“和谐苑”睦邻点,成立3年多来,共化解矛盾纠纷300多起;仙桥村的黄玲娟率先在睦邻点办了首个“百姓书屋”,大家在一起谈体会、谈政事、谈身边事;时桥村的“康智园”睦邻点负责人张明智是一名保健医生,她每周定期为村民测量血压、建立健康档案并传授健康常识……

这些睦邻点的建立让村民自治的小气候慢慢形成,村情民意了解掌握的多了,村委会的威信也提高了。如今,这些睦邻点的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建立时的预期,村民们发挥着自身无穷的想象力,不仅让农村老年人获得就近照顾,还使其懂得了养生,学会了广场舞,其乐融融,村子就像个大家庭,变得越来越有温度。有了这些睦邻点,拉近了邻里间的联系,为老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给在外打拼的子女吃了一颗定心丸。

“以睦邻点为基础的农村养老服务如今已卓有成效。”竖新镇相关负责人沈东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组建专业化的睦邻工作指导团队,定期前往各站点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各睦邻点的队伍建设更优化,服务“菜单”更丰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