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杨批斗一家的日常生活

2015年9月以来,我多次到元江县因远镇路同村做社会调查。我把这个村寨当作“田野调查点”,跟踪拍摄一户哈尼梭比人家,学术上称为“田野采样”。

路同村坐落在哀牢山的皱褶深处

路同村坐落在老国道213线三板桥电站岔口跨过清水河的山梁子上,一条水泥路盘山而上通到村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哈尼山寨,海拔1554米,距县城35公里,由于受交通和自然条件特别是水的限制,村里的哈尼人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苞谷、烤烟、甘蔗、少量水稻和劳务输出为经济收入来源,传统的生产模式就是靠天吃饭。

杨批斗、杨波衣老夫妻放牛途中。

梭比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采访中,遇到一对放牛的老夫妻,丈夫叫杨批斗,66岁,妻子杨波衣,65岁。村里陪同我拍照的杨石伯阿妹告诉我,这对老夫妻是她的公公婆婆,是村里家庭成员最多的一户人家。杨石伯还告诉我,自己的两个儿子都结婚了,大儿子家有一个姑娘、一个儿子,二儿子家有一个姑娘,两个儿子都在元江打工。杨石伯的公公杨批斗说,家里三个都是儿子,老大杨力黑在家务农,老二杨力生、老三杨力顺都出门打工去了。

春播了,父亲杨批斗(右)耙田,大儿子杨力黑(左)犁田,这是他们劳作一辈子的土地,已与之达成了默契。

栽秧时节,66岁的故事主人公、哈尼梭比老人杨批斗在平整稻田。

两代人共同在梯田里栽秧。

农忙时午饭就在田间地头解决了。餐中,儿子杨力黑向父亲杨批斗敬酒。

2016年6月的一天,杨批斗的大儿媳杨石伯给我来电话,说她家明天要栽秧了,问我是否来拍照。我想,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山区机耕路的延伸,养牛成本的增高,拖拉机、微耕机正在快速普及,哈尼人沿用了上千年的牛犁田、耙田也在快速消失,为了拍到杨批斗家用牛犁田的画面,第二天凌晨4时,我就从玉溪出发了,顺利来到路同村那片仅有的梯田。只见杨批斗和杨力黑父子俩一个犁田、一个耙田,而杨批斗的老伴杨波衣、大儿媳杨石伯等则在旁边拔秧苗;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一幅田园画卷出现在眼前。

杨批斗的老伴,65岁的杨波衣(左二)、大儿子媳妇杨石伯(左一)和同村来帮忙的姐妹在拔秧。

杨批斗老夫妻种的苞谷获得丰收

杨批斗的大儿子媳妇杨石伯在峡谷中采摘自己亲手种下的棉花。

谷子熟了,杨批斗家的大儿子杨力黑、儿媳杨石伯一个割谷子,一个打谷子。

秋收农忙时节,杨批斗、杨波衣夫妇忙于收苞谷、花生及采烟、编烟、烤烟、交烟,收谷子的任务就落在了大儿子杨力黑、儿媳杨石伯的肩上。后来杨批斗有一个愿望,他家是全寨子唯一的四世同堂之家,应该拍一张全家福。他说:“儿子、孙子都在外打工,只有到哈尼十月年的时候,他们才回来团聚,这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拍照机会。”杨批斗家的情况,其实就是当今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家里的年轻人要么外出读书,要么打工,村里留守的都是老年人和儿童,拍张全家福确实很难。

2017年11月27日,是传统哈尼十月年,杨批斗全家团圆,杀猪宰牛庆祝。

族人的一次聚会,庆祝丰收的歌舞表演。在农闲时节,人们把自己平时劳作时的一些情节和动作编排成歌舞表演自得其乐。

2017年11月27日,是传统哈尼十月年,在一阵阵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路同村的女人们忙着舂糯米粑粑,男人杀猪宰鸡,烹制各种美味美食;村里的广场上,男女老少跳起了欢快的棕扇舞,到处都是节日的气氛。人们探亲访友,赶场聚会,互致祝福。杨批斗家外出打工的儿子、孙子先后回到家里,我及时为他家拍摄了一张难得的全家福。

2017年11月28日,杨批斗一家阖家团圆,也实现了全家合影的梦想。

过年了,杨批斗老人喝着自己酿造的焖锅谷子酒,品尝着生活的艰辛与快乐。

不知不觉中,转眼三年过去了,我已十多次走进路同村并与村里的哈尼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越来越深地认识到,哈尼族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创作题材丰富多彩,我一辈子都学不完、拍不完。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路同村正在发生着巨变,一些传统文化正在快速消失。作为一名摄影人,当务之急是有选择地把即将消失的传统民风民俗,抢救性地记录下来。(黄凯 文/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