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退老兵戴忠金和他的生命冲锋

新华社合肥12月22日电(记者汤阳 屈彦)他,是常年与死神斗争却调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重度血液病患者;他,是多年笔耕不辍聚焦“三农”却不改军人本色的病退老兵;他,就是人称“病床上‘三农’专家”的戴忠金。

由于生病的缘故,戴忠金在读书写稿时必须拿着放大镜。新华社记者 屈彦 摄

带着药袋下乡、回到病床上写作,从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戴忠金先后调研采访的笔记材料近百万字,出版专著四本。其中2006年出版的《新农村新农民读本》,还被评为“全国服务‘三农’优秀图书”。他也因此被人称为“病床上的‘三农’专家”。

“现在每年还要下去调研一两次,今年9月份又去了一趟河北。闫沟村过去是革命老区平山县的贫困村,这两年帽子摘掉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阳光煦暖的上午,在戴忠金租住的公寓里,这位57岁的老人笑着向记者介绍起他多年关注村庄的变化,如数家珍。

戴忠金谈到以往的经历,开怀大笑。新华社记者 屈彦 摄

“去的时候正好临近中秋,我给大伙带了些衣服、粮油,每户又送了月饼。在农村、在农民朋友们中间,我感觉很踏实。目前村里还有两个贫困人口,我表了态,要帮他们脱贫。”他表示。

出生于江苏盱眙农村的戴忠金,1978年入伍来到安徽,1995年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办理病退手续离开部队。在此后的20多年中,他一边治疗一边自费深入农村调研“三农”问题,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

“我当兵的时候17岁,那时候农村非常穷,只有到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米饭。后来因为生病,看到身边一些农村病友们生活很困难,就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大家多了解一些国家政策,多介绍一些涉农实用知识。”戴忠金说。

戴忠金房间里简单的陈设。新华社记者 屈彦 摄

然而,对于血色素仅有正常人三分之一,必须要通过定期输血维持生命的戴忠金来说,经常下乡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瞒着医生出院,立保证书假装有人陪同照顾;到住10块钱一间的小旅社、搭老乡的自行车……凭着坚韧和执着,他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最险的一次是在甘肃平凉,走着走着就感觉身体麻木、头晕心慌,送到医院检查发现血色素不到4克,医生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回忆起遇险的经历戴忠金语调平静。对于他而言,类似的遭遇其实还有很多次。更多的时候,身体不舒服他就在田间地头休息一下,感觉好点再继续走。

多年的病痛折磨,让满头白发的戴忠金显得有些疲惫,每说几句话之后都要停顿几秒,平复一下呼吸。“前些年出门要拄拐杖,今年身体好多了,每天吃的药已经从十几种减少到了七八种。”他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阶段,戴忠金又把调研的重点转移到了脱贫攻坚上,并为此积累了十几万字的素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落下,我们作为党员应该做什么,如何响应党的号召,这是我正在思考的。希望新书明年能推出。”他说。

在戴忠金看来,从生病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在进行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支持他的动力则是来源于心中的信念。“军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都没有理由停止冲锋,哪怕脱下了军装,我也仍然是一名军人。”戴忠金坚定地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