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品小白要懂的技术,提高你的沟通效率

你不必学会写代码或者读懂代码,不必关心程序逻辑细节。你要做到的是,能够听懂并理解大家在说什么,边界在哪里。

一、基础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

了解任何一个学科的新知识,首先需要把基础概念搞清楚;然后尝试把它们关联起来,你就建立了相关领域一个基础的知识结构,后续再补充的知识,才有可能在这个结构上生长开来。

1. 互联网应用的简化模型

端与后台

目前我们提供的产品,无论最终的产品形态是网站还是APP,其基本构成是类似的。都有服务端(后端,后台),服务器主要负责数据存储,增加,删除,修改与查询。它是7X24小时随时待命,等着响应来自用户端的请求。

用户端,就是用户访问我们服务的界面,常见的有三种。

可以是APP(有些公司叫客户端),常见是就苹果和安卓,当然Windows Phone, Blackberry也都是类似的:

Web端,通常指网页;

Wap端(通常指手机浏览器访问)。

其实在PC互联网时代,还有Winform端,常见的如QQ,就是运行在PC电脑桌面上的程序,这种产品形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相对少了,产品经理不需要特别关注,除非你就是PC客户端产品经理。

2. 信息流动

理解典型的信息流动非常关键。信息流动,就是指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时,在技术视角下,发生了什么。以使用今日头条App为例,我们点开头条打开App,这时候发生了什么呢

一次典型的Pull(拉) 请求

我们把端向服务器请求过程,称为“Pull”拉数据。服务器根据我们的请求,从数据库里把数据查询出来,预处理,排序等,返回给端,端本地把这些数据,按自己的模板呈现出来,就完成了一次典型的数据请求——展现过程。

上述前后端协作模式,在技术上我们称之为C/S(Client/Server)模式;当下App基本都是这种数据请求模式,与C/S相对的是B/S(Browser/Server)结构

B/S结构数据请求

B/S结构,通俗的说:就是用户不需要安装应用,直接通过浏览器来访问我们的服务。所以,服务端查询数据后,会先用模板把数据填充好,再返回给浏览器来呈现。从信息流动的角度,就这一点区别。

3. 端的能力不同

App应用,或者我们称之为“原生应用”,使用C/S结构访问与呈现数据。由于是原生应用,它能够访问系统的能力是很强的。重力感应,地理位置,光线亮度等典型的手机能力。

“按手机壳变色需求”的不可实现性就在于:连手机操作系统本身都无法知晓自己有没有附着手机壳,更不用说判断其颜色。

如果不考虑需求合理性,从端的能力来看,需求可以这么提:“按环境光线的亮度,改变屏幕的亮度”。这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很多应用已经具备,比如“夜间模式”。像爱奇艺的播放界面,你关灯后,它会把屏幕亮度降下来,避免黑暗里观看太刺眼,在你开灯之后,它会自动恢复正常亮度。

浏览器,无论是手机浏览器,还是PC浏览器,前端使用的脚本是Javascript,对操作系统的访问能力很受限。只能得到环境的IP,浏览器版本,操作系统版本等。了解了这个层面,前面提过的“Web页/Wap页灰度上线”的需求,你就知道,可以通过IP(用户所在城市)进行灰度,就是比如,只有是北京(IP城市在北京)的用户访问时,看到的才是改版后的产品界面。

二、典型案例

产品经理中需要理解自身产品典型的信息流向,把技术问题的边界就框定了,下面我们举几个典型的案例加以说明。

1. 信息流产品

信息流产品,大家最熟悉的如今日头条。可以根据用户喜好,把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动推荐。作为产品经理,逻辑与算法,你只需要把握边界,细节都当成黑箱即可

推荐系统简化模型

作为一个推荐系统,肯定有一个技术上相当复杂的架构;但在产品经理眼里,你就抽象成一个”推荐模型“就好。内容管理系统是运营干预内容推荐的一个平台,比如一些固定的运营位,对一些内容的修改,删除等。

对于前端产品经理而言,了解用户一个请求,在后台流经了这几个系统,且大致发生了什么就可以了(如果是AI产品经理,专门负责算法优化的另当别论,这种当然经理大部分是科班出身,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比如请求拉取信息流,典型的流程会是推荐模型给出算法建议的N条内容,然后内容管理系统给出几几个固定运营位,结合一些黑白名单,对内容权重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形成最终的内容列表,返回给端。

理解了这个流程,你在提一些偏后台的需求,就会有的放矢。常见的需求比如在”feed流的第三条加一个广告位“,那么这时候,你知道这个需要应该提给”内容管理系统“,同时前端在返回的数据里,针对你这个固定广告位,作特别的渲染就可以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