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此不疲 “爱乐”生活渐成中国新风尚

章晓慧工作室举办的音乐治疗之夜活动。

新华社武汉12月26日电(记者齐菲、喻珮)37岁的郭立力是一名普通白领。去年9月,他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大提琴。尽管工作繁忙,但他每周仍会抽时间练习这门“新手艺”。虽已年近不惑,但他却开启了一种新的“爱乐”生活。

郭立力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世界富足与否日渐成为人们衡量生活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因素。从听音乐到看演唱会、看歌舞剧,再到学习乐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用音乐丰富自己的心灵。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和大麦网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举办音乐类演出2.47万场,票房收入超过50亿元人民币。

今年6月21日国际乐器演奏日期间,中国共有168个城市的16万人参与了3000场次的音乐文化演出活动,现场观众达500万人次。

郭立力的老师章晓慧今年26岁,2016年底从英国约克大学毕业后,回到武汉创立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工作室的学员既有刚入学的小学生,也有三四十岁的成年人。高峰时,工作室学员数量可达80人,面对如此火热的招生情况,章晓慧直言有些出乎意料。

学生们在学习如何握弓。

“20年前,武汉只有比较好的学校有自己的乐团,学生们才有机会接触乐器,而现在这一现象却非常普遍。”章晓慧告诉记者,虽然大提琴在音乐教育市场属于比较冷门的乐器,但自己的工作室目前每个月都有3到5人前来咨询,平均每月可新增1位学员。

据中国乐器协会的统计,2017年中国乐器市场规模达448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乐器市场,相关音乐教育市场超过乐器市场规模两倍,规模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谭军说,中国人对音乐的热爱古已有之,周朝时“六艺”被视为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乐”就是其中之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催生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对音乐的向往就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

翻看武汉琴台音乐厅的演出单,“英国BBC威尔士国家交响乐团”“德国耶拿爱乐乐团”“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等海外知名乐团的身影随处可见。而10年前,观众在这里几乎只能看到国内演出。

曾经,音乐学院在读的章晓慧还只是台下的看客。如今,她早已从观众席走到舞台中央,成为乐手池中的一员,亲身参与、见证着“爱乐”生活流行起来。

武汉琴台音乐厅内部图。(武汉琴台音乐厅供图)

“如今看演出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不仅是西洋音乐,汉剧等中国传统戏曲也正重新受到观众青睐,有些演出甚至一票难求。”章晓慧说。

由于儿子年纪尚小,郭立力很少带他去听音乐会,但在他车上,总有几首悠扬的乐曲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必听曲目。

“我现在这个年纪,已经很少有能让自己骄傲的事了。但是当我拿起琴弓拉琴的时候,让我很有成就感。”郭立力说,现在妻子和儿子学钢琴,自己学大提琴,一家人可以在音乐的海洋里一起成长,这让他非常骄傲。

网友RATIONALROSE在网站问答社区知乎上说,学乐器是倾听和尊重自己的内心,坚忍不拔地寻求更好的状态。如今在中国,接触音乐、学习音乐正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爱乐”人,并在“爱乐”生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