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逃离微信?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马化腾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头条母公司字节跳动被微信屏蔽了,在微信打开这个链接,显示为已停止访问该网页。还有一行我们非常熟悉的台词:网页包含诱导分享、关注等诱导行为内容,被多人投诉,为维护绿色上网环境,已停止访问。

即便解封,腾讯也改变不了其耍流氓的无赖本性,腾讯就是靠抄袭和流氓起家的。如果没有微信这个流量之王,腾讯可能只是个游戏公司。昆仑并不是要做道德谴责,基于客观的分析,微信的先发优势正在日渐消亡。

前两天无聊,昆仑点开朋友圈刷了一个小时。让人崩溃的是,除了微商和代购,几乎刷不出任何东西。然后昆仑屏蔽了所有微商和代购,再重新刷,发现了更崩溃的情景:依然什么都刷不出来。朋友圈空空如也,没刷两下都到头了,那一刻昆仑很崩溃。

在TMT行业,微信更多的是对通信行业的重塑,而头条则是对媒体行业的颠覆。与今日头条相比,微信正在故步自封的路上一往无前。越大越保守这似乎是个定律,因为不需要出拳攻击,守住领地就赢了。

从马化腾的角度看,反对对匿名社交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从“匿名社交”这个概念诞生之日起,伴随的就是暴力、色情等负面印象。如今陌陌已经转型,“漂流瓶”也已关闭,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早期的社交软件的崛起也无法逃开“匿名社交”的成分。

如今腾讯意识到匿名社交的负性影响,关闭了“漂流瓶”,还diss以匿名社交入局的软件,然而这是否有一些“自己吃肉却不让别人喝汤”的意味呢?不能认为你未走通的路就是死路。昆仑认为匿名社交,或者说陌生人社交才是网络社交的终极方向。远离熟人圈匿名做自己,还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

今天昆仑逃离的主要是微信公众号。微信还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毕竟还要用微信和老妈聊天,仅此而已。作为一个深度公众号患者,昆仑为何选择逃离微信公众号,这是有着充分理由的。

一是从公众号的后台来看,编辑模式不够智能,开发模式门槛太高。公众号后台提供了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这也是曾经被分析师们广为看好微信的原因之一。但就目前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单单靠编辑模式很难实现用户想要的功能,拓展性不足,开发模式又需要懂技术,找第三方开发吧要价太高。

是微信只能是点对点的传播,不能做到点到点到点的传播。微信这一点不如头条,头条的信息传播类似微博,面对的是无边的网络空间,可以引起复合式反应。微信的信息流通的方式只能够通过关注特定的人去关注,而不能够通过第三者去获得特定推送者的信息。虽然微信有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的功能,但其传播链条过长,触达率远不如头条。所以,与其绞尽脑汁想着做公众号营销,还不如把账号迁到头条。(昆仑就是这么做的)

三是头条的创新能力远超微信。马化腾71年生人,而微信张小龙69年生人,比马化腾还年长两岁。从微信改版的审美昆仑就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了。

四是头条人性化操作优于微信。微信公众号还要单独使用公众号助手,而且发布以后不能实现在手机端的修改。头条将看文章与写文章通过一个APP就完成了。

四是微信公众号存在用户壁垒。公众平台是主动推送信息,可是用户接受信息是有一定限度的,先进入者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快速积累起用户,造成用户壁垒。在用微信营销之前,必须要有足够的用户基数,而微信本身又很难实现粉丝的自然增长。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又要喷昆仑外行了,取个好点的名字,来搜索排名靠前会获得更高曝光,就可以实现用户自然增长。当然,这个逻辑也是没错的,昆仑的问题是:靠这样的自然增长你得等到何年马月才能实现足够的用户啊。更何况好的名字早就很多人抢注了,等你来玩已经没有意义了。

六是官方不喜欢你这样玩,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前段时间曾鸣的一句“微信不是营销工具”着实让各大媒体好好思考了一番,之后不少人写文章来就这个事发表看法,事实上官方对营销说不也不是头一回了。

这里有必要来解释下对于微信的定位。按照张小龙的说法,微信是一个I/O系统,就是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微信承担的是一个管道的角色,基础功能是通讯。对于用户来说,你关注一个媒体类公众号,微信就多了个媒体功能,关注一个购物类的公众号,微信就多了一个电商功能。但如果一个公众号都不关注,微信就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分享的工具,一切违背这个核心功能的东西都会被干掉。

昆仑也曾干过公众号买粉丝的蠢事,付出再多的心血,也抵不住微信的伟光正屠刀。说屏蔽就屏蔽,这就是微信。微信正在成长为一个哥斯拉,我们依然离不开这种沟通方式,但世上没有高大全的选手。正如苹果面临的困境一样,凡是封闭的都将被打破。

所以,昆仑选择逃离微信,绝不后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