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垃圾分类持久战,重在培养习惯

早晨9点,上海市长宁区程家桥街道上航新村,年过七旬的顾林娣拎着3袋垃圾,来到小区垃圾箱房。被问到垃圾分类“烦不烦,难不难”,顾阿姨笑答:“不嫌烦。垃圾分类之后,小区环境确实比以前干净多了,很值得。现在,家里备了三四个垃圾桶,出门前就分好了。”(2月25日人民日报)

从此前的“不习惯”到现在的“不嫌烦”,随着上海全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垃圾分类已成为了一种新时尚,正在逐渐地深入人心,在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生了根。

过去,垃圾分类执行难度大,除了相关环保知识传达不到位、具体分类工作相对复杂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不习惯。毕竟垃圾不分类的行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要彻底改变这种行为难度可想而知。在此前召开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垃圾分类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必须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是一件没有退路的事,必须更加主动地寻求作为。从长远来看,垃圾分类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是巨大的,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既然“势在必行、没有退路”,谁也避不开,那么,越早养成习惯越好。

垃圾分类就像用键盘打字,初学者打每个词都得低头找半天,养成习惯相当于学会盲打,做起来几乎是无意识的,不但效率高,人也不累。“习惯成自然”当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分类、愿意分类,不仅自己轻松了,社会也将受益。

那么,怎样才能尽快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使之变成一种持之以恒的“无意识”行为?居民们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当然少不了,而“被动学习”或许更加重要。

政府、社区、街道首先应当创造环境,促使居民养成习惯。垃圾分类相关设施和管理办法要完善,得让居民觉得方便、易懂才好。比如,有的小区物业把干垃圾、湿垃圾等投放点分放在不同的角落,居民出门扔不同的垃圾还要跑到不同的地方,平添麻烦就不利于培养习惯。

再比如,以前,垃圾分类投放点先摆着可回收、不可回收两个垃圾桶,后来标识又变成有害、无害。相关分类标准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会让人扔个垃圾还想半天,做不到“不假思索”,也不利于形成习惯。好在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明确规定了垃圾的四种分类: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

此外,奖惩机制的建立、相关知识的普及,让居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非常重要。据媒体报道,目前上海有的小区出现了智能垃圾箱,扔垃圾还可以刷卡积分,账户积分通过网络即时传到后台系统,攒到一定分数,就可兑换米面油等奖品,提高了居民的积极性。有的居委会筹划在小区绿地里搞块试验地,用湿垃圾沤肥养花种菜,让居民直观感受垃圾分类对环境的贡献,自觉做好垃圾分类。

当然,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都会有一个过程。有些人借此就对改变社会生活习惯缺乏信心,因而对推进垃圾分类的最终效果颇为悲观,这大可不必。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上海首套全市统一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发布,很多学校将“垃圾分类”列入开学第一课,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如何分好类,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久而久之,当个人的习惯逐渐变成了社会习惯,当垃圾分类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的助力,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文明、和谐而美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