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高新区为筑牢产业根基添动能

本报记者 李洋

  作为贵州省第二家获批建设的国家高新区,安顺高新区自2017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度,在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中综合评价排名第125位,工业总产值323.33亿元,比2018年的266.31亿元增长21.41%;营业收入267.94亿元,同比增长6.48%;进出口总额完成56516.25万元。

  这份可喜的成绩单背后,是该高新区聚力培育主导产业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努力打造科技创新与人才高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壮大主导产业

  推动企业抱团取暖

  产业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近年来,安顺高新区抓实抓牢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壮大发展,打造基础材料(新型建材)首位产业和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为主的主导产业,同时同步推进电子信息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安顺高新区

  安顺高新区现有新型建材企业共115家,占企业总数的37.22%。为全力谋划管道企业、电线电缆企业抱团取暖,该高新区积极引导管道科技等骨干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及有条件、有潜力的集群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向同行业企业开放知识产权,通过龙头示范带动,引导高新区管道企业走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道路。该高新区建立了高分子(塑胶)行业商会,获批科技部火炬中心2021年度安顺高新区新型建材创新型产业集群,并带领33家管道企业走上科技创新之路,引导高新区20多家电线电缆企业抱团发展,致力于打造贵州电力线缆制造基地。

  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依托黎阳航空动力和黎阳集团产业平台、闲置厂房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现已集聚配套企业53家。在健康医药产业方面,全力推进三力(二期)制药建设,着力推进乐平6平方公里医药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平台载体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安顺高新区积极组织高新区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与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教师工作站”“安顺学院科技园”,为高新区提供科技支撑的项目和平台。同时,积极培育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拨付950万元贵州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儿科产品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等11个科技创新平台搭建;建立创新平台培育库,将13个创新平台纳入贵州省级创新平台培育库,25个创新平台纳入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库。

  安顺高新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7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贵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1家。贵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2个,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8个,贵州省级研发机构26个;国家火炬特色基地1个,贵州省级创新联盟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贵州省级众创空间各1个,贵州省级孵化器2个。授权专利811件,其中发明专利43件,累计有效发明专利504件,实用新型专利2074件,外观设计专利273件。

  为提升高新区创新活力,安顺高新区积极开展人才评选、申报等相关工作,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用人单位的联动机制。2021年,该高新区依托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台泥(安顺)水泥有限公司、贵州黎阳国际制造有限公司等高新区企业录用本科及以上人才102名,涵盖中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城市管理、生物工程、机械制造等多个专业领域,充实了企业人才队伍。

  抓绿色发展与双碳机遇

  开放创新与合作

  安顺高新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坚持把加强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作为重点来抓。积极推广绿色能源转化,推动工业园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及生产装备技术升级。

  在此背景下,该高新区打造了一批“绿色工厂”积极实施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台泥(安顺)水泥有限公司获批贵州省级绿色工厂,贵州精一电力线路器材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国塑科技管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铁建恒发建材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目前,安顺高新区正积极谋划“安顺高新区5G+智慧园区项目”。

  为扩大外贸体量,安顺高新区积极开展具有外贸潜质企业走访培育工作,引导外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一是开展金融服务周活动鼓励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对外贸易;二是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高交会”、东盟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加大企业走出去机会;三是对已有出口贸易实绩的第三方外贸公司出口企业,引导企业成立对外贸易机构,变第三方出口为自主出口,实现外贸企业多起来,增强企业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能力;四是加强与贵阳综合保税区合作,帮助出口产品通过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搭乘中欧班列整柜直发欧洲,缩短企业货物出口周期,提高运转效率。

编辑:陈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