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载钻研,他让两河成为“中国鱼腥草之乡”

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陈中生

湖北当阳市两河镇,不久前被授予“中国鱼腥草之乡”的称号,这里也是全国鱼腥草种植的研发中心,甚至引领着全国鱼腥草的种植标准。在这个特别的产业和称号背后,是一名普通农技员20多年的执着与开拓。今年52岁的吴方华,是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而在那些受益的农民眼里,他就是播种希望、带来富裕的使者。

不断摸索,趟出致富之路

2000年之前,两河镇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棉花,人均年收入只有1200元。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吴方华经过20余年的摸索,最终为当地农民量身打造了特色致富产业——大蒜、鱼腥草等特色蔬菜产业,仅靠着鱼腥草,村民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可谁又能想到这成功背后的种种辛酸呢?

2000年,当吴方华拿出自己千辛万苦试验出来的大蒜优良品种给农民种植时,无人理睬。他磨破了嘴皮,才有部分农民将信将疑地种植,结果当年大获丰收,亩平收入1万多元。在吴方华的努力下,4年时间,两河镇大蒜产业发展到3万亩,成为全省大蒜第一镇。

在推广大蒜种植的同时,吴方华也在研究鱼腥草的种植技术。10年摸索,他终于找出最佳品种,推广到全镇上万亩种植。“我最高兴的是打响了长坂坡品牌商标。”提起农产品销售,吴方华眉开眼笑。为了扩大大蒜、鱼腥草的市场知名度,未雨绸缪的他2005年注册了全省第一件农产品集体商标——长坂坡。20多年的创建,长坂坡商标成了中国驰名商标,长坂坡鱼腥草和长坂坡大蒜成了中国绿色食品。他还筹集资金在全市率先建设了乡镇农村电商服务站,邀请主播直播带货,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

无数实验,翻出花样技术

“产业规模有了,销售也不愁了,最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就是技术问题了。”说起自己的技术钻研,原本不善言谈的吴方华再也管不住自己的话匣子。

最初大蒜规模种植的时候,每到8月,整个两河镇“只闻剥蒜声,只见排蒜人”,所有劳动力都被派上去了,可每人一天也只能播种一分地,效率低下。机械播种,效率上来了,可种出来的大蒜是弯头的,质量不好。来到自己的试验田,他又开始尝试各种方式,最终创出了“整株栽种法”,一下子提升了5-10倍效率,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鱼腥草种植亩平收入可达到2万元左右,是传统作物收入的20倍。可吴方华并没有满足,在他的不断研究中,他发现水田种植鱼腥草更有优势。根据本地特点,多次实验,吴方华研究出了水旱轮作的高产模式,春夏种水稻,秋冬鱼腥草,达到了“一亩田,千斤粮,双万元”的高收入,这一技术很快得到了推广。

鱼腥草全身是宝,平时只是销售鱼腥草的根,那剩下的又该如何利用呢?吴方华又开始琢磨,终于有了“鱼腥草芽苗菜”的种植技术,一季下来,可以收割鱼腥草嫩茎嫩叶4到5次,亩产收入达到了3万元。在他的技术创新下,农民尝到了甜头,越干越起劲。

在吴方华的实验基地里,仅鱼腥草就种植了3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他如数家珍。20多年来,他把自己的实验和技术钻研记录下来,制定出了大蒜鱼腥草种植技术省、市地方标准4部,在《中国蔬菜》发表论文10多篇,培育新品种1个,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3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编写培训教材4部。

百场培训,助力农民小康

“我是搞农业技术的,只有把自己的技术推广出去,才能实现我的价值。”

20年多来,吴方华每年推广农业新技术20多项、发放技术资料10多万份、培训农户5000多人次;主持编写鱼腥草、大蒜方面特色蔬菜培训教材13万多字。

友谊村贫困户林红过去主要种植油菜等传统农作物,年收入不到2万。经过吴方华上门指导后,2020年他种植了12亩鱼腥草,年收入达到24万元,不仅脱了贫,还奔向了小康。

在吴方华的培训和指导下,当阳市数万农民开始发展鱼腥草、大蒜等特色产业,面积达10万亩左右,产值达15亿元以上。

2020年,吴方华被聘为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和湖北省科技厅项目库专家。在他的努力下,2021年湖北省蔬菜技术培训观摩现场在两河举办,“万元田”的特色农业高效种植技术和模式在全省推广;“中国鱼腥草之乡”授牌,两河镇成为全国第一个“鱼腥草之乡”。

如今,两河特色产业鱼腥草和大蒜种植发展蒸蒸日上,吴方华让两河田野绽放出致富的花朵。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