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尖端科技与科普体验,北京科技周首日人气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王海欣

8月20日,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动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幕。一批人工智能芯片、脑科学前沿、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展出,并提供了科普体验项目,不少项目都排起了长队。活动将持续至27日,公众可免费预约参观。

顶尖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在“北京争先”展厅,一批顶尖科技成果与观众见面。小小的一片光子AI计算芯片,其算力就能达到100T,且在同等算力下其功耗更低,制程要求也更宽松,目前已实现了全球首家商用落地,为人工智能底层框架提供了新的“北京方案”。

近年来,北京不断为科技抗疫贡献智慧。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系统不断升级,通过空气大流量采样,将样本收集到检测芯片上,再配合高灵敏度检测仪,不需要严格的实验室环境,就能实现“样本进、结果出”的便捷检测。这项技术北京冬奥会期间已在各场馆应用,并仍在迭代升级,采集流量更大、效率更高。下一步,该检测仪将实现自动式全集成检测。

针对荧光PCR检测中可能出现的灰区问题,数字PCR技术能将病毒核酸单独包裹在一个液滴中开展扩增检测,避免样本之间的干扰,灵敏度相比于荧光PCR提升了一倍。此外,一批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肺炎疫苗也亮相展厅。

发现我们身边的高科技

其实,很多高科技就应用在我们身边。通过加装混合储能装置,将地铁列车刹车时的动能损耗回收,就能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刹车时,列车变为“发电机”,将制动能量存储在电池中,再供列车开出时使用。这个示范性项目已于去年在北京地铁八通线梨园站试点,今年预计将推广至通州北苑站和管庄站,未来有望应用于八通线全线。

“小科小科,你好呀。”现场的小观众热情地与机器人“小科”交流,“小科”一边回应,一边抬起手臂打招呼。工作人员介绍,依托高精度知识图谱构建平台和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悟道”,“小科”已经拥有8000万的知识科普语料库,成长为一名“科普达人”。未来它还有望走进学校、站上讲台,为孩子们讲解相关知识。

启发孩子的科学热情

北京科学中心把具象数学实验室搬到了科技周活动现场。二十余个项目依次排开,都来自该中心“流动科技馆”的逻辑思维训练盒子项目。“嚯,这可真难。”不光是小朋友们在这里玩得津津有味,不少项目让成年人也颇为挠头。用三块形状相同的异形拼块拼成一个正四面体,陈先生在展台前尝试了许久,也没能成功还原,与他一同来参观的同事则被鲁班锁难住。

几片普通的拼块,在项目负责人李晓征手中成了教具,在拼块的摞起、拼合之间,藏着的是数学几何知识。“我们其实不光是教给孩子科学知识,更是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

现场不少项目可供孩子们亲身体验。C919大飞机模拟驾驶装置真实还原驾驶舱,孩子们能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开飞机”;模拟滑雪、冰车、雪橇装置,能让孩子们在夏日体验“雪上飞”的乐趣;经过特殊处理的干制花草颜色依然鲜亮,北科院辐射所食药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团队为孩子们提供花材,可以自由组合摆放制成压花书签,在动手中感受植物的勃勃生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