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渔记|海洋碳汇能力是基础

最近,有国际研究机构在全球范围实施“蓝碳调查计划”,旨在通过5年系统调查,了解海洋及大陆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以期能减缓气候变化。据估计,自18世纪以来,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占人为排放量的27.9%左右,地球上55%的生物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科学准确地核算海洋碳汇潜力,是推动海洋碳汇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说起碳汇,人们常会想到以森林为代表的陆地“绿碳”,与之相对的海洋“蓝碳”是地球自身固碳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寻渔记小科普:“蓝碳”概念源自联合国2009年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主要指固定在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这类生态系统也因此被称为“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与森林相比,滨海湿地规模不算大,但其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却是前者的几十倍至上百倍。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全球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所能增加的年土壤碳汇总量是1.2亿吨,而保护修复滨海湿地所能增加的年土壤碳汇达0.68亿吨,是森林土壤碳汇潜力的一半以上。

寻渔记小科普:与绿色碳汇等其他碳汇相比,蓝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存周期最长只有几十年,而蓝色碳汇可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碳汇效果显著。因此,蓝碳可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前沿领域。发展蓝碳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可进一步丰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的内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