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看中国科技馆给孩子们打造的一部科普力作

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古人喜欢探索各种问题,在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果。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这些智慧结晶有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有的,则在历经漫长岁月之后,经过演变和革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因为,了解古人的科学思想,能够为我们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打下基础,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增强文化自信。

image.png


传承是发展的基础

刘兵(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2021年,在由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专门提到,要“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而且,在涉及科技馆和科学教育的部分,也明确提出:“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推动科技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构建服务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强实体科技馆建设,开展科普展教品创新研发,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提升科技馆服务功能。推进数字科技馆建设,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

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科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中,首位的就是科学观念。“科学观念既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如对物质、能量、结构、功能、变化的认识;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如对科学知识的可验证性、相对性、暂时性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image.png

从以上两份涉及科学教育的文件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和科技馆都是负责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机构。在科学教育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中,了解科学本质是重要的目标之一,而科学本质又包括了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要达到这样的学习目标,科学技术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内容。这也正如《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具体要求的:“合理选择科技史素材。教材要结合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合理选择科技发展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经典实验、重要理论和思想、代表性人物, 以及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科技成就,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体会科学思想,学会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

其实,学习科学技术史,特别是学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仅仅依靠教材,仅凭在学校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显然是不足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和目标的。对于科学技术史的学习,科技馆是重要的场所之一,但直接到科技馆去参观和学习不是每个青少年都能方便做到的。

由中国科技馆以其“华夏之光”展区内容为蓝本,为广大青少年打造的《妙手神工: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大百科》一书,内容准确、权威,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上,200多项科技发明与创造,这些内容大大地补充了普通科学课程教材和在校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小读者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这与当下的教育理念是非常一致的。作为课外读物,此书让青少年在学校和科技馆等之外,在家也能轻松、方便地学习科学技术史。

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但发展并非凭空而来。学史使人明智,有助于素养的培养;学史是为了传承,而传承则是发展的重要基础。有传承根基的发展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发展。

因而,我愿意向广大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推荐这本优秀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读物,希望它能为青少年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科技和文化基础。


本期编辑:王婕   校对:卢霞   审订:李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