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开拓者邓颂九:用一生之光照亮化学工程学科前进之路

老一辈科学家风采

他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了一件事——报国。“林无静树,川无停流。”他的报国之路,是勤学实践,是科研攻坚,亦是教书育人。他的足迹,在四十多年的华园时光中愈发清晰,走过岁月,陪伴在一代代科研人员和华工师生的奋斗之路上,指引着、鼓舞着他们“于平凡之中,铸就伟大”。他就是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邓颂九。

“热”之始   负笈留学,奋发图强思救国

1918年,邓颂九在湖南长沙出生。1938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1944年,邓颂九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学资格,赴密歇根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

“邓先生有渊博的学识,有很强的事业心,然而更难得的是他远见卓识,具有很强的科学预见性。中国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这是留学期间邓颂九的导师、著名化工专家卡兹(D.N.Kaze)教授对他的评价。

因为勤奋好学的品格和优秀的工作能力,数家美国公司以高薪向即将毕业的邓颂九递去了橄榄枝。然而,邓颂九时刻牵挂着正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他回绝了优厚待遇,婉拒了导师和同窗的挽留,于1946年毕业后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倘若说邓颂九人生起航的司南是志气与兴趣,那么留学经历便是足以改变航线的风暴。经历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艰难处境后,心底的愤怒和不甘化为奋斗征程的航标——“振兴中华”。1947年,邓颂九回国担任浙江大学化工系副教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邓颂九前往上海益中厂成为一名工程师。在工厂工作期间,邓颂九为工厂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被选为技术骨干。他愈发坚定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必要性,确定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奋斗方向。

“热”之峰   钻坚研微,躬身科研结硕果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正式组建。邓颂九南下广州,在华南工学院担任化工系化工原理教研组主任。在这里,他四十年如一日,尔尔辞晚,朝朝辞暮,将自己的才华和精力无私奉献给了化学工程学科的建设。

邓颂九把培养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建立科研梯队,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到华工后,他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着手建立化工原理研究室,开展化工原理和热能合理利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里,邓颂九利用在美国学习的化学与机械交叉学科优势,通过搭建各种模型,生动形象地开展单元操作教学,极大促进了华工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在邓颂九的带领下,化工原理教研组被评选为了学院先进单位,大家共同以“聚生焰之阳,拢成拳之指”的团结力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智者见于未萌”,邓颂九始终紧跟学科前沿,并在研究方向中展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五十年代初,邓颂九便极具有前瞻性地预见: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能源短缺将会是一只巨大的“拦路虎”。因此,他在节能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七十年代,邓颂九开展强化传热与节能研究。1973年,他接手地热发电任务,经过一年努力,研发出了能够节省60%传热面积的高效冷凝器,被用于广东丰顺中间介质法地热发电。到了八十年代,邓颂九又将氢能研究作为自己第一位博士的研究课题,这在当时的国内外都具有极高的创新性。1988年,他在华南理工大学主持举办国际传热与节能大会,100多位专家云集华工,并由美国半球出版社出版论文集。

邓颂九的科研生涯正处于计算机技术刚刚兴起的时期,前沿科技设备还很稀缺,且价格高昂。在研究所,他排除万难,想尽办法,甚至在出国考察时都千方百计将经费节约下来,最终为教研组配置了两台先进的计算机。据邓颂九之子邓先和回忆,1985年他去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发现当地的计算机和华工研究所使用的竟是同一型号,这让他不禁感慨父亲对学科前沿的关注从未停止。

在科研道路上,邓颂九始终践行着“实业救国”理念,力求解决实际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正值帝国主义对中国全面封锁的时期,为打破国际禁运的限制,邓颂九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承担起为国家核工业研发絮凝剂的任务。他因地制宜地寻找突破口,带领团队中的青年教师不断尝试,终于从一种植物中提炼研制出了国家急需的絮凝剂,用以提炼浓缩铀。该成果和美国合成絮凝剂有着相似的效果,但经济效益显著,荣获1964年国家科委科研成果二等奖。

从寒冬到酷暑,邓颂九带领教研组潜精研思,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上百个科研项目,研制出 “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等多项新型强化传热元件。其中2项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这些成果被应用于全国30多家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热”之恒   言传身教,桃李满园遍九州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邓颂九学成归国之后,他的人生便与“师者”一词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他而言,教育不仅在课堂,也在生活;不仅限于知识,还在于为人。

1962年,邓颂九开始招收研究生。对于学生,他从未“吝啬”过精力和才学。仅仅一本研究生教材《传递过程原理2》,他便综合了自己20多年积累的讲义,参考国际上几十篇最新文献资料,只为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曾在图书馆外文期刊阅览室工作的朱老师仍清楚地记得,邓颂九是当年最频繁查阅外文资料的教师之一,他总是将国外最新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每堂课前,“查资料、观动态、写讲义、备答疑”是邓颂九长达四十年的严谨与习惯。

在他的课堂上,理论与最新实例结合,授课深入浅出,不仅让当堂学生全神贯注,还吸引了不少外系的教师学生和外单位的科研人员前来听课。

任教期间,邓颂九共指导了硕士生17名、博士生15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留校工作的学生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奖7项,3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2人在1991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正是邓颂九的博士生之一。他感慨道:“邓老师德高望重、知识渊博,不仅为我打开科研之门,更教会我研究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在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培养上,邓颂九更注重因材施教。邓颂九为他们制定学习方案,让他们在协助教授带研究生的过程中提高水平。他认为,研究生热情饱满,敢于探索,为研究生答疑解惑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自身授教水平,为以后独立指导研究生打下基础。

1985年,邓颂九组织开设教师研讨班,和谭盈科教授招收访问学者,研究传热强化与节能技术,为我国其他高等学校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四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邓颂九用实际行动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理论知识与教学水平的质的飞跃,提升了本专业的师资力量。

以才学育人,以品行育心,邓颂九将血液中流淌的“实业救国、教育强国”的滚烫壮志,化为科研攻坚的严谨与热情、教书育人的真情与关爱。他用一生燃起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化工学子的奋斗前路,点燃了科研学者的理想火焰,融入了一代代华工人铸就的精神丰碑。

参考资料:

1.邓颂九.《对发挥学生专长等一些问题的看法》

2.邓颂九.《为了党的教育事业,献出自己全部力量》

3.邓先敏.《我国著名强化传热专家、化学工程教育家—邓颂九》

4.邓先平.《缅怀以德为先的父亲邓颂九》

5.邓先和.《怀念父亲》

文图素材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