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的领头羊,学生发展的领路人

张学昌,机能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浙江省优秀教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2007年任教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逆向工程关键技术、机械设计及理论、智能包装机械设计。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宁波市产业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科技项目、宁波市软科学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在《机械工程学报》、《浙江大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论文35篇,其中EI及SIC收录20篇。发明授权专利8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逆向工程撬动时代杠杆

“逆向工程是一种产品设计技术的再现过程,是一个通过实物建立模型的过程。逆向工程除了可以应用于军事、高科技研发、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在更广泛的行业中都能看见它的身影。”张学昌教授介绍了自己参与逆向工程技术应用的两个项目,一是高端汽车铝合金典型结构件及其模具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在这项技术中,他主要负责视觉检测,即利用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技术检测产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这项技术突破传统压铸模具尺寸检测效率低下、耗费成本高的局限,应用逆向技术的压铸模具不仅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且最终成品结构性更强更稳定,成品质量也提升至新台阶。

张学昌教授还分享了与李惠利医院共同研发的人体肝脏检测模型,专门用以治疗肝癌。治疗肝癌的关键点是确定患者体内肿瘤的具体位置,但这一问题曾困扰业界多年,做切除肿瘤手术只能凭借医生多年的从业经验,具有一定风险。而张学昌的团队正是利用了逆向工程技术,针对CT图像中的肝脏和肿瘤,分别提取出一种分割算法,借助算法通过不同角度的二维剖析面还原出三维立体效果图,再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与人体肝脏实比还原的模型。通过模型医生能迅速、准确地判断肿瘤具体位置,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点滴热忱灌溉莘莘学子

张学昌是机械专业建设的领头羊,主持浙江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2项,出版教材7部,多次荣获省市级教学成果奖项;私底下,他也是一位和蔼可亲、受人喜爱的老师。张学昌教授的课程《工程图学》,是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全校两千多名学生都需要学习该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张学昌多年来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迭代课程内容,精心自制教材《工程制图教程》,荣获浙江省优秀教材并推优为国家精品课。与传统的教材不同,《工程制图教程》中的每一个题目都可以扫码观看答题视频,细致地讲解每一个步骤的由来。张学昌教授表示:“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想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我制作新教材的初心。”

从教多年,张学昌教授在教学之路上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拒绝照本宣科,拒绝干巴巴的课堂,将贴近生活的案例和时下流行的热点融合入课程,亲切幽默、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也深受同学们的好评。最近,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推出一系列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张学昌的《机械制图及CAD基础》也被评选在内。如何将枯燥严谨的工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一直是讲授课程的难点,但他巧妙地将机械设备的专业名词“粗糙度”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故事结合,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生动有趣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张学昌教授如是说道。

学科建设助力学生发展

自从1997年踏入机械设计与制造这块热土以来,张学昌已辛勤耕耘了25年,见证了二十年的日新月异,他认为高校领域最大的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走向无缝衔接的趋势,作为机电与能源学院副院长的他非常支持“教学落地”。张学昌教授透露道:“下学期开展的课程《工程导论》将聘请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传授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发。”

张学昌认为,机械设计专业和学科是相辅相成的。掌握了最前沿的学科技术,才能有将之付诸实践、投入应用的机会,更多企业也愿意高价寻求合作,就业机会随之而来。他指出,专业指的是对口职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同学未来可以从事机电装备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系统设计开发等岗位;而学科是指科学研究,例如学者研究某项技术发表相关论文便属于学科建设,企业将这项技术应用在某个特定的行业,那便指向就业。十多年来,张学昌教授带领团队不断强化学校机械专业的学科建设,同时也在为学生们打造更广阔的专业平台,为学生们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文来源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 王晨怡

▶今日编辑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 彭钰颖

▶一审丨陈菀静

▶二审丨卢帆

▶终审丨韩晶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