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压之下,中国品牌大屏彩电凭啥“逆赢”国际巨头?

风口财经记者 景毅

  危机不是深渊,而是阶梯。众所周知,全球彩电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各大品牌全面承压。而超出不少人意料的,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彩电品牌却逆势向上,“逆赢”国际巨头,加速全球彩电格局重构。复盘海信近年来的轨迹可以发现,坚定依托技术驱动向高端化、品质化跃升,成为其危中获机的关键。

格局生变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公布2022年上半年全球电视出货数据,受通胀与地缘冲突持续影响,上半年电视出货量9272万台,年减5.8%;二季度全球电视出货量达4517万台,季减5%,年减6.8%。

  不过,在一片下行的“绿色”走势中,来自中国的海信却走出了一条“逆赢”曲线。

  市场调研机构Omdia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份额超过了LG,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三星;全球出货量、出货额份额均位列中国品牌第一,持续领跑。

  更令人惊喜的是,海信的反超不是因为比别的品牌下滑的慢,而是靠实打实的正向增长而获得的。调研数据显示,受全球疫情及需求收紧影响,自2020年以来,量占率排名前三的品牌中,仅海信保持持续增长。从2022二季度数据来看,全球出货量环比下降11%,而海信出货量则逆势增长5%,出货量份额环比增长1.9个点,为全球增长最大的品牌。与此同时,三星出货量环比下降24%,出货量份额下滑3.2个点,LG出货量环比下降17%,出货量份额下滑0.8个点。

让顶尖技术走出实验室

  中国品牌“逆赢”国际巨头,海信究竟做对了什么?

  “行业规模大幅下滑的背后是技术更新换代、高端市场扩容和产品结构调整带来的全新机遇。”这是海信视像在2022年半年报中的表述,实际上这段表述也清晰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即“技术”“高端市场”“产品结构”。

  近年来,海信以电视最核心的画质为切入点,坚持技术驱动和对极致画质的追求,牢牢占据高端大屏制高点。在液晶电视领域,海信应用独创的ULED技术,实现了更精细分区,更精准的控光,使画面呈现出更好的明暗层次和丰富的细节。

  “在海信ULED不断升级迭代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下一步的技术进步的方向应该是什么?聚焦参数提升的画质评价体系是否能满足当下用户的消费场景?”在海信集团高级副总裁于芝涛看来,好画质不能仅完美存在于实验室里,更不能停留在专业片源里。

  就在9月20日,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全新一代显示技术平台ULED X,并推出了基于该技术平台的U8H、UX等高端新品。新的显示技术平台打破了常规的画质理念,将光学系统、图像处理技术和显示技术融合创新,攻关了127个技术难题,在7个核心技术方向取得重大突破,获得13项行业领先的技术。至此,海信ULED相关专利技术申请达到909项。

分化的市场

  越是产业变革时期、市场调整期,越是企业竞争分化的关键期。这一点,在近年以来的彩电产业品牌竞争中,高端化和品牌分化趋势表现的尤为明显。

  奥维云网全渠道监测数据显示,从2013年第一代ULED电视上市以来,经过10年技术和产品创新,海信在1万元以上高端市场销售额占有率从2013年的6.9%提升到2022年的26.2%,走出了一道完美的增长曲线。海信旗下各个品牌定位清晰、明确。海信、东芝、Vidda品牌分别聚焦中高端品质用户、高端品质家庭、年轻有自我观点表达的用户,营销策略精准。立足画质芯片、高画质等显示技术,从ULED高画质电视向游戏电视、社交电视、教育电视等一系列细分人群和需求的探路,从而探索更多细分人群的多点利润。

  同时,海信成为全球市场头部品牌的逆势增长的领跑者,也离不开其对全球彩电市场需求的精准"预判";利用体育营销策略在欧美市场塑造了品质型形象、并利用多品牌策略实现更为精准到位的客户针对性;更是依托多年来始终坚持高端大屏的战略方针,与今年彩电消费"高大上"趋势形成了有效共振。随着2022卡塔尔世界杯的日益临近,相信海信电视业务还将借此掀起一波新高潮。

  目前来看,对于彩电市场而言,消费的成熟、增长的乏力,已经成为常态。而看似压力山大的环境之下,却是市场格局重塑、品牌突围的良机。技术创新持续引领、用户场景不断丰富、全球化产研销协同布局、圈层市场多品牌覆盖……海信电视多年积累起来的体系化的竞争优势在当下显得格外耀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