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极端环境,苏州制造搭乘“雪龙”号出征南极

 高性能发动机、冰雪履带、无人多功能移动舱站……近日,执行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再次出征地球的最南端——南极。

此次科考中所使用的6大类40多台套先进载具和设备,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汽研院”)提供,大幅提升科考队员在南极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环境下的科考工作、长距离移动和生活保障能力。

图/无人自主履带式载具

历时两年研发

苏州制造搭上“雪龙”号出征南极

据悉,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大气成分、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生态系统等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

“为了应对南极极端环境,清华汽研院自两年前便开始了装备的自主设计与研发。”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成波向看苏州记者介绍,清华汽研院作为装备研发的牵头单位,充分发挥了清华大学在航天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计算科学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知名央企联合攻关,为此次南极考察队提供6大类40多台套先进载具和设备,帮助科考队员在南极更好开展科考工作。

南极平均海拔超过2300米,自然环境极端,实测风速超过100米/秒,且大部分区域被海冰冰盖所覆盖,距离人类活动区域非常遥远。为了应对这种极端环境,清华汽研院开发了适用于南极环境的底盘系统、高性能发动机、冰雪履带、无人多功能移动舱站等装备。

图/全地形多功能履带式载具

“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技术方案,既要满足装备在极端环境下的使用,还要灵活布局以适应不同任务,大幅提升科考队员长距离移动科考和生活保障的能力。”成波称。

据介绍,此次科考中,考察队员将驾驶这些轮式、履带式、无人自主式运载装备,抵达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格罗夫山等,并挑战最为艰苦的内陆全地形穿越任务,同时还将使用无人化多功能移动平台,实现昆仑站极端环境下的无人自主探测、自主通信导航、大气环境监测等任务。

研发成员加入南极科考队内陆队

承担艰苦的内陆穿越任务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共255名队员,分两批出征南极。这其中,有1名队员来自清华汽研院,此次南极科考,他以科考队内陆队队员的身份,承担艰苦的内陆穿越任务。他将驾驶清华汽研院联合研发的装备,迎战雪丘密布的“魔鬼地带”和软雪带区域,穿越冰裂隙密集区,抵达中国昆仑站。

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处的冰穹A地区,是目前人类在南极内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建立的唯一科考站,距离中山站1200多公里。此次南极内陆考察将为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提供宝贵的实地技术验证,拓展科学探测的广度和深度。

据悉,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将于2023年4月上旬返回中国,执行任务周期150余天,总航程约3.5万海里。预祝南极考察队员顺利完成任务,载誉归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