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硬核投研丨撤出紫光集团投资,鸿海“半导体版图“生变

21世纪资本研究院 张赛男 实习生邹晨钰 上海报道

历经小半年的波折,鸿海集团最终决定撤回对紫光集团的投资。

尽管这一结果已被大多数人所预见,但涉及两大巨头,该事项还是获得了业内颇多关注。

日前,鸿海集团和旗下子公司工业富联均公告称,其参与设立的兴微基金将以不低于53.8 亿元转让持有的晟粤广州全部份额给烟台海秀,从而不再持有紫光集团股权。

就终止投资的原因,鸿海集团回应称,因为时序已届年底,且程序上尚无法定案,为了避免本次投资延宕而可能产生的诸多不确定性,或影响后续投资布局与资金运用弹性,因此决定转让兴微基金所持标的合伙份额。

鸿海集团投资紫光集团,曾给外界带来诸多想象。一个是全球3C类代工巨头,一个是大陆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双方的合作被市场认为是鸿海在半导体领域的进一步布局。

截至发稿,紫光集团尚未就工业富联撤资影响进行回应。

不得不放弃的投资

对于此次撤资的原因,鸿海集团回应称,这是“投资规划调整”。但其所指的“程序上尚无法定案”,则道出了背后的原因。

回头来看,鸿海的该项投资并没有事先获得中国台湾地区相关部门的批准。

今年7月上旬,紫光集团重整落下帷幕,原股东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及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部退出,战略投资人“智路建广联合体”设立的控股平台北京智广芯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智广芯”)承接紫光集团的100%股权,紫光集团股权顺利完成交割。

随后,智广芯的股权结构也得以曝光。其中,鸿海集团通过旗下工业富联与智路资产成立的投资基金——兴微基金(工业富联持股99.9898%),以53.8 亿元与其他投资人共同设立晟粤广州,晟粤广州则直接投资智广芯,持股比例为20.04%,从而间接持股紫光集团。

鸿海集团7月14日发布的公告,证实其通过旗下工业富联间接参与了对紫光集团的投资。

不过,鸿海的此项投资引发了中国台湾地区相关部门的关注,被要求该项目投资需经过关键技术小组审查。相关部门表示,鸿海集团投资紫光事项事先没有提出申请,未经批准就投资大陆科技企业是“先斩后奏”,更可能进行惩处。

7月21日,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举办的业绩发表会上,鸿海集团发言人巫俊毅还原了投资紫光集团的经过,强调旗下工业富联是通过第三方的基金所做的投资决定,因此鸿海是以补件的方式向台湾投审会递交了文件,而现阶段就是全力跟投审会做说明,希望最后是正向的发展。

在宣布投资紫光集团后,鸿海董事长刘扬伟曾表示,投资紫光集团是很简单的财务投资,投资的并不是过去的紫光,而是已经没有长江存储、武汉新芯的新紫光。

目前来看,前述交易方案未能获批,鸿海集团不得不主动放弃。

公告显示,本次鸿海撤出紫光集团,基本以原价转让所持紫光股份。兴微基金将持有的标的份额转让给烟台海秀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中心。根据约定,烟台海秀应以不低于53.8亿元或届时晟粤广州净值对应兴微基金所持份额价格,或各方另行一致同意的其他价格的最高者向第三方转让标的份额。

启信宝数据显示,烟台海秀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北京智路,主要股东是北京智路以及其孙公司广州裕广科技,分别持股50%。

工业富联在公告中强调,无论烟台海秀是否找到受让人,烟台海秀应在紫光集团2022年度估值报告出具后、但不晚于2023年3月15日前,将转让价款支付至兴微基金指定的有公司参与共管的银行账户。

21世纪资本研究院查询工商数据发现,早在今年10月10日,晟粤广州就进行了合伙人变更,兴微基金退出,烟台海秀加入。

撤出影响

尽管鸿海坚称投资紫光是简单的财务投资,但从紫光集团的业务来看,该入股行为则被外界认为是获得成熟产业链的捷径。

鸿海集团的公告这样描述紫光集团,“其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科技企业,主营业务包括集成电路设计、路由器、交换机、伺服器等”。鸿海的“江湖地位”则无需赘言,其是全球3C(电脑、通讯、消费类电子)代工领域规模最大的公司。前两年电子行业面临缺芯涨价的供应链危机,鸿海集团以及其下属企业对半导体的需求可见一斑。二者恰为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因此,对于双方的合作,市场普遍将其视为鸿海在半导体领域投入的加大。12月20日,大东时代智库(TD)创始人罗焕塔在受访时表示,“工业富联一直希望布局上游,包括芯片,因此入股紫光。”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为了自身汽车电子与半导体代工业务铺路。”基于紫光集团版图横跨存储器、IC设计等半导体产业链,为鸿海串联自身上下游和智能汽车业务发展助力。

工业富联也表示,半导体产业是其打造第二成长支柱的重要板块,未来将继续通过投资,向核心技术延伸,满足对晶圆的大量需求。

对于撤出事件,罗焕塔认为“影响不大”。工业富联方面对此未予置评,仅对21世纪资本研究院表示以鸿海声明为主,其在公告中则称,“投资基金转让份额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紫光集团尚未对此事有公开回应,接近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没最新信息”。

而长期研究鸿海的科克兰资本董事长及异康集团首席顾问杨应超评价,“鸿海算盘打的很精,不会赔钱而是赚钱,因为鸿海投资紫光是以选择权的概念,付出的成本很低,而且投资这几个月来应该也认识不少紫光的客户、了解相关市场,甚至还可以从紫光认识或挖掘半导体相关人才,同步扩大鸿海在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

杨应超也认为,鸿海弃了紫光,仍然有必要再另外买头“牛”喝牛奶来扩充半导体版图,因为电动车已是其核心事业,可增员扩充现有的IC设计部门。

鸿海的半导体布局

鸿海与紫光集团的分合,是其布局半导体业务的一角。在此番变动的背后,暗含着其发展半导体业务的野心。

鸿海创始人郭台铭早早地看到了半导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在2018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郭台铭表示,鸿海一定会做半导体,因为工业互联网需要大量芯片,包括感测芯片、传统芯片等,鸿海每年需进口400多亿美元的芯片,所以“半导体自己一定会做”。当时他就透露,鸿海已设立半导体事业部(S事业群),拥有一支上百人的团队。

据鸿海官网显示,其自2019年11月正式对外宣示布局三大未来产业以及三大核心技术,其中三大未来产业,分别为电动车、数位健康、机器人领域。三大核心技术则是人工智慧、半导体、新世代通讯。半导体业务在其中的重要性可窥斑见豹。

此后,鸿海及旗下公司开始大举进军半导体行业。

2020年4月,鸿海旗下富士康发布通知,其在大陆的首座晶圆级封测工厂落户青岛,总投资据传达600亿元。2021年11月, 该项目已经投产。

2021年5月,鸿海与全球领先的被动组件服务供货商国巨签署合资公司协议,将成立国瀚半导体,以将业务扩展到半导体行业,包括相关产品的开发和销售。6月,鸿海集团通过新加坡子公司取得马来西亚8英寸晶圆代工厂Silterra大股东DNeX约5.03%的股权。当年8月,鸿海又以新台币25.2亿元(约合人民币5.87亿元)购买旺宏在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园区的6英寸晶圆厂厂房及设备。

今年以来,鸿海加快了海外布局。其与印度大型跨国集团Vedanta达成合作,计划投资1.54万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339.83亿元)在古吉拉特邦建设半导体项目,用于生产芯片和显示器。在马来西亚,其与科技公司Dagang Nexchange(DNeX)合作,将兴建与营运一座12吋晶圆厂。

今年11月,鸿海集团的一项人事变动再度引起外界关注。公司宣布延揽蒋尚义担任集团半导体策略长一职,并直接向刘扬伟董事长负责。鸿海称借重蒋尚义丰富的半导体产业经验,未来将为集团提供全球半导体布局策略和技术指导。

数据显示,仅2021年,鸿海科技集团半导体项目营收规模达到约合人民币158亿元,占总营收的1.2%,预期今年业绩目标朝向年成长10%至20%迈进。2023年,集团目标在半导体营收要超过227亿元。

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工业富联也一直强调布局半导体。

2021年8月,工业富联投资东南数字化转型投资基金,认缴出资5000万元,迈出了探索东南区域半导体发展机遇的步伐。2021年12月,工业富联与智路资本等共同发起设立晟丰广州,工业富联认缴基金份额22.2亿元,成为最大LP。目前,晟丰基金已经成功收购4间半导体封测厂,成为工业富联布局半导体产业链封测、晶圆制造和芯片设计等环节的先手棋。

据不完全统计,工业富联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已超百亿。同时,经过几年的布局,鸿海的“半导体帝国”初具规模,其已涉足半导体设备、封装、晶圆厂、IC设计、系统整合、存储装置和触控IC等众多领域。

半导体行业分析人士认为,高附加值的半导体产业有助于鸿海进行产业升级。“由于外部环境变化,消费电子代工的利润逐渐微薄,半导体环节的代工业务附加值更高。另外,鸿海全面打造半导体供应链,也是对电动车产业的长远规划,未可与电动车生态形成结合,强化整体解决方案能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