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胡锦矗先生的一篇可以进入中学教材的文章

日期: 来源:封面新闻收集编辑:封面新闻

文/张花氏

我曾经有幸受成都动物园王强园长的委派,在先生的学生、成都动物园的陈红卫副园长带领下,于2016年9月27日去南充西华师范大学采访过胡锦矗先生。我们的目的是要共同完成一部大熊猫科普作品,采访先生的时间不长,但非常高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生学识渊博

现场聆听先生讲述自己跟野生大熊猫邂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个幸运的。

先生说,野外见到过一次大熊猫。

那次非常偶然,他在往山上爬,忽然听到山下有大熊猫的叫声,还没有来得及回头,这时一只大熊猫就从前面跳了出来。

那只大熊猫也没有太惧怕,只是稍微偏了一下线路,斜着往山下跑去了。嗖嗖嗖!先生讲完,大笑。

先生接下来所讲,我似乎难以归类,历史、地理、生物、天文等等,皆有涉及。

他说,大熊猫主要生活在岷山山系、邛崃山山系、大相岭、小相岭、凉山山系,这些高高隆起的山系,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推挤的结果。

根据地质记录,印度板块的移动似乎是在约1.2亿年前开始的,当时冈瓦大陆开始分裂,然后印度板块在当时的特提斯海漂移,漂移的速度不明显,大概是每年40毫米,但到了约8000万年前就突然提速,升到每年150毫米,以这样的速度移动到距今5000万年前,猛烈地撞上了欧亚板块。

喜马拉雅山就形成了,青藏高原面貌的形成一定跟两个板块的碰撞有关。

比如东南面的横断山系,切割形成的大面积高山峡谷,也是板块漂移碰撞的结果。

第四季冰期,造成了动植物的大灭绝,不过青藏高原东南部大型山切割,客观上起着保暖的作用,后来的间冰期,动植物就发育发展了。动物如大熊猫等第三纪的孑遗,也躲过了第四季的寒冷气候。

大熊猫在动物分类中是食肉目动物。

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有着早期人类活动的记录,发现过重要的人类化石。这里也发现了始熊猫化石,表明在动物的演进史上,大熊猫和人类的奇妙关系。始熊猫生活在距今800万-9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接近沼泽地带,由早期的肉食性演化为杂食性动物了,不过,这时期,竹还不是它餐桌上的主要食材。

300万年前(上新世末期或更新世初期),始熊猫演化为小种大熊猫。食物以竹为主,分布于广西、陕西和重庆等广大地区。

200多万年前(更新世),冰期来临,剑齿象、剑齿虎、巨猿、三叶虫等,抵御不过寒冷(难道没有食物匮乏的原因?)而灭绝,但小种大熊猫却幸存下来。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也是触目惊心。那些不可一世的大家伙们一定会把小种大熊猫当作美味佳肴的,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演化史上从此销了它们的名号。

60-7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小种大熊猫演化为巴氏大熊猫,生活的地域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直达南边的越南、泰国和缅甸,空前繁盛,它的体格也进一步增加到现在的规模。

今天,大熊猫的现生种,还生活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它的栖息地范围是缩小成横断山几列山系了,山系的东南面,由北往南,绵阳、德阳、成都、眉山、雅安、乐山,紧紧地挨着那些山。在变成城市之前,一定是大熊猫的城,是大熊猫让出了城,给人居住的城,生活的城。

大熊猫们退到山里,守住那些山,没法再退让了,即使遭遇砍伐、地震、洪水,也离不开了——那些山系上的大熊猫的踪迹史,就是大熊猫亘古以来的基因史。

在我的记忆中,先生还讲了大熊猫吃笋子、吃叶子、吃竹竿的时间次第。

“大熊猫东迁宜慎重”

那时先生正值米寿(88岁)之年,身材高大,笑容可掬,加上座中有他的门生陈红卫(成都动物园),更是谈兴颇高。其中,他讲到之前自己提出的大熊猫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就地保护。这个原则是一个科学家基于科学与具体的实际结合而提出的,这个原则后来上报到相关领导那里得到采纳。后来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的一个重要遵循,就是就地保护。

胡先生是大熊猫种群保护中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他的远见卓识可以从这一篇《大熊猫东迁宜慎重》可见一斑,笔者甚至觉得可以将这篇文章放进中学教材之中。科学家朴实、严谨的风格,成就了一篇非常有说服力的文章。

《大熊猫东迁宜慎重》收录在胡锦矗先生《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一书中。

文章的第一段说大熊猫作为一种古老的孑遗动物的珍稀,全世界人民对它的广泛喜爱,有人提出了让大熊猫“东迁”的建议,这虽是一种基于保护的善良愿望,但是需要认真分析论证。

先生接着指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岷山缺苞箭竹等大面积开花死亡之后,曾造成了138只野生大熊猫的死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由于组织抢救得力,仅发现41只死亡的大熊猫尸体,并且抢救的43只大熊猫中,存活了34只,“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他认为,竹子开花,并没有对大熊猫构成真正的威胁,并且竹子开花推动了大熊猫种群的迁移融合,还增加了活动范围,“也许”还有有利于大熊猫保持种群的活力与进化。竹子开花对森林的更新也有益处。“竹子开花、森林更新和大熊猫种群动态平衡,三者是共同协调进化的”,因此,提出由于竹子开花需将大熊猫进行迁移之说有待商榷。

大熊猫在地理上留下的活动踪迹,跨越今天十六个省市。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大熊猫的分布也随之而被分割,初是呈岛状分布,进而为点状以至最后消失”。“但历史的情况说明,近一两百年以前鄂西山区已失去了大熊猫生存的环境条件,致使它们迅速地向西退缩,到目前它们仅在汉水上游秦岭南坡陕南山区佛坪等地才有分布。现在又提出东迁,可能只注意了那里依然保存了丰富的竹类资源,而忽视了一种古老动物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其种群的深远影响。不考虑历史等综合因素,企图养引建立新种群,和可能重辙历史的老路,而最终将导致绝灭”。

接下来说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问题带来的影响。“大熊猫现在只分布于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彼此分隔的6个分布区域。每个区域又由于自然(高山、河流)或人为(公路、耕地)等因素再被分离,总计约30个小的种群单位。这些被分离的种群,除卧龙外,一般不到50只,有的仅剩10余只”,先生认为,从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说明,小的种群势必由于近亲繁殖,导致遗传的纯合度增加,而一些有害的隐性基因表现出来,从而降低了生活力和繁殖率,以及整个有机体对自然或人为变化的适应能力,最终将导致这些小种群的绝灭。“因此,为了在神农架建立一个新的种群,采取‘挖肉补疮’的形式,其结果势必影响到更多分散种群的消失”。

先生分析:“根据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可容忍的近亲繁殖率为1%,即引进新建种群至少要50只,这样随机交配才不易世代重叠,也才不致损失遗传的多样性、有机体的活力和适应能力。”大熊猫由于争配时只有序位高的才有交配权,保持种群的适合度,也需要50只以上,才能获得足够的突变以补偿损失的遗传变异。所以,“故计划引进2—3对企图建立新的种群,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其可信度也值得怀疑”。为了佐证,先生举出四川青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罗锅顶和平武的高庄农场等例子,证明因为孤立而造成种群灭绝的例子。

抓更多的大熊猫也不现实,有损原种群的维持数量,捕捉大熊猫也是十分困难外。还有,大熊猫的食性还具有地方性的选择,它们的活动范围多在3.9—6KM的巢域内,且具有恋巢的习性。接着又举例说明“引进建群,就大熊猫而言是很困难的”。

先生就此得出结论:“大熊猫能否生存,主要在于保护好原有的栖息环境,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以及各分离小种群之间恢复或建立迁移交换通道。因此,对它们生存的威胁,不是竹子开花,而是人类活动。目前它们已被迫退到青藏高原的边缘上,已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但是只要人类不要继续侵犯,并在一定程度上还恢复扩大它们的栖息环境,大熊猫的种群则可以自然地得到恢复而繁衍下去,不必耗费巨大的资金和资源作东迁的尝试。”

题外故事

然后,先生讲了一下这篇文章题外的故事:这个提案(指大熊猫迁神农架)曾经报送上去后,当时的国家科委相关负责人已经签字同意了,但先生认为这个提案是违背科学的,就写了这一篇文章。

国家科委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采纳了先生的意见。我当时听到这里,就有些走神,我想起了四川西北面那些山,还有东南面那些城市。设若山上的大熊猫想观览这些城市的灯火,或城市的人想打量山上的大熊猫,仿佛只需一扇窗的距离。杜甫说“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伫立城垣面山而望,至于望见奔骤雨雪岭的大熊猫没有,不确定——大熊猫总是穿着黑白的隐身风衣的。启功说“蜀都在望”好像是在为大熊猫代言,是一边啃竹,一边看城市、看尘世,彼此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

就地保护,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应该是大熊猫种群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当时当面聆听胡锦矗先生的叙述,实在是非常佩服。

我的笔,记录下了我当时是陷入想入非非的状态中去了,我觉得,大熊猫的世界里如果要从人类中选出最重要的一位做朋友,那么这“重要的一位朋友”一定是胡锦矗先生了。如今,胡锦矗先生魂归道山,那道山恐怕就是岷山山系、邛崃山山系、大相岭、小相岭、凉山山系吧,那是大熊猫们的家园。

先生给我的书,我是认真读过的。

今天抚摸扉页上先生留下的字迹,再看看当年先生题字时的照片,那场面真是动人啊。那篇《大熊猫东迁宜慎重》的文章,我觉得放到中学教材中去 ,实在适合。 现将先生文字放在这里:

胡锦矗先生签名

胡锦矗先生的签名

大熊猫东迁宜慎重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孑遗动物,常被称为“活化石”。它只产于我国,古往今来一直把它视为一种极其珍贵稀有和神秘的异兽,它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观赏价值,故又常把它誉为国宝,已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它又是被公认的动物明星,早就闻名于世,为世界各国人民和有关国际组织所关注,并被列为国际保护对象。但目前它已面临濒危,国内外无不出于爱护、关注它们安危的心情,献计献策。大熊猫东迁之议,也属人们的这种善良愿望之一,但要付诸实践,尚需慎重。还可以进一步从问题的提出、依据和现实情况等各个方面认真加以论证分析,权衡其利弊而后行,使大熊猫真正能够摆脱濒临灭绝的困境。


自1974年岷山的缺苞箭竹等大面积开花枯死以后,曾造成至少有138只大熊猫死亡。1983年邛崃山系又发生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由于组织抢救得力,截至1986年,仅发现41只大熊猫尸体(含邛崃山以外岷山等);抢救43只中,救活了34只,已把损失降低了最低限度。然而无论是现在,抑或是过去,竹子开花并没有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真正的威胁。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期的进化,使它们已获得了对付竹子周期性开花的能力,环境压力迫使部分迁移与其他种群融合,或扩展重新占领种群,或活动范围扩大改食它种竹子等。因此,竹子开花这一现象本身,也许还有助于大熊猫保持种群的活力和进化(扩散——对新环境的适应——新的种群的建立),一些个体可能由于竹子开花导致死亡,但残存的个体和邻近迁移来的个体,仍可恢复种群。同时,由于竹子开花枯死后森林种子可以更好地萌发,促进了深林群落的更新,有利于竹子喜阴湿的生态环境。故竹子开花、森林更新和大熊猫种群动态平衡,三者是共同协调进化的。因此,提出由于竹子开花需将大熊猫进行迁移之说有待商榷。


在更新世时,大熊猫(化石)曾在北起我国北京周口店,南及我国东南,直至缅甸和越南的北部都有分布。在我国它们主要分布于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河流的中下游低地、丘陵和高原,共计有16个省市。但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先是对三大河流的平原和低地进行开垦利用,随着人类活动半径从水平和追至方向扩展,丘陵和高原也被开垦。大熊猫的分布也随之而被分割,初是呈岛状分布,进而为点状以至最后消失。这种消失的时序即使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在河南、河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也还残存有一些分布点。在大巴山向东延伸的神农架等山地和丘陵也同样记载有分布,如《东周列国志》记载的云梦泽(楚国的皇家猎苑,如今江陵一带),明万历《归州志》(今秭归)和明喜庆《巴东县志》,及《竹山县志》等地方志,都记载了在近代汉水中下游流域仍然有大熊猫分布。但历史的情况说明,近一两百年以前鄂西山区已失去了大熊猫生存的环境条件,致使它们迅速地向西退缩,到目前它们仅在汉水上游秦岭南坡陕南山区佛坪等地才有分布。现在又提出东迁,可能只注意了那里依然保存了丰富的竹类资源,而忽视了一种古老动物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其种群的深远影响。不考虑历史等综合因素,企图养引建立新种群,和可能重辙历史的老路,而最终将导致绝灭。


大熊猫现在只分布于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彼此分隔的6个分布区域。每个区域又由于自然(高山、河流)或人为(公路、耕地)等因素再被分离,总计约30个小的种群单位。这些被分离的种群,除卧龙外,一般不到50只,有的仅剩10余只。从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说明,这些小的种群势必由于近亲繁殖,导致遗传的纯合度增加,而一些有害的隐性基因表现出来,从而降低了生活力和繁殖率,以及整个有机体对自然或人为变化的适应能力,最终将导致这些小种群的绝灭。因此,为了在神农架建立一个新的种群,采取“挖肉补疮”的形式,其结果势必影响到更多分散种群的消失。


要引进一个新种群,没有足够的数量,其可行性也值得商榷。因为大熊猫的有效繁殖率很低,在饲养状况下仅13%,野外约为26%。同时,根据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可容忍的近亲繁殖率为1%,即引进新建种群至少要50只,这样随即交配才不易世代重叠,也才不致损失遗传的多样性、有机体的活力和适应能力。就大熊猫而言,由于争配时只有序位高的才有交配权,因此,要保持种群的适合度,即使是在近期内,也需要50只以上,才能获得足够的突变以补偿损失的遗传变异。故计划引进2—3对企图建立新的种群,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其可信度也值得怀疑。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野外的例证加以说明。在四川青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以南,有一个孤立的山峰叫罗锅顶,1978年以前那里尚有少数大熊猫,诸子也未开花,食物是足够的,但由于隔离和种群太少,到现在已自然绝灭了。这种例子尚多,如平武的高庄农场等。


如果要抓更多的大熊猫也不现实,除有有损原种群的维持数量和捕捉十分困难外,它们的食性还具有地方性的选择,它们的活动多在3.9—6KM的巢域内,且具有恋巢的习性,这方面我们也有实验的例子可以说明。1985年4月,曾在四川青川西阳沟抢救了一只雌性大熊猫,取名“西西”,经治疗康复后,送往距原栖息地以西20KM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放归山野。最初1周“西西”在释放的附近活动,以后向南边的平武方向移动,似乎在寻找它过去习惯吃的竹子和原来的巢域。但它迷失了方向,推测已经死去(无线电颈圈掉了)。另一试验是雌性“珍珍”,对它曾进行了两次搬迁。第一次在距它巢域不远处释放(它的巢域为3.89KM),经10天后又回到原来的栖息地。第二次是先搬到饲养场进行饲养,然后戴上无线电颈圈,在距离巢域10KM 外释放。无线电监测表明,放后它开始向原栖息地方向移动,穿过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经过39天后,它又回到了原来活动的巢域。从以上搬迁试验说明,引进建群,就大熊猫而言是很困难的。综上所述,大熊猫能否生存,主要在于保护好原有的栖息环境,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以及各分离小种群之间恢复或建立迁移交换通道。因此,对它们生存的威胁,不是竹子开花,而是人类活动。目前它们已被迫退到青藏高原的边缘上,已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但是只要人类不要继续侵犯,并在一定程度上还恢复扩大它们的栖息环境,大熊猫的种群则可以自然地得到恢复而繁衍下去,不必耗费巨大的资金和资源作东迁的尝试。


(文章收录在胡锦矗先生《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一书中。)


相关阅读

  • 强斌|书法长卷里的文化乡愁有“多宽”

  • 数月之前,我看了徐晓思先生写著名书法家李多宽先生的一篇《文字乡愁有多宽》的文章,文以独特的文化视角,走进多宽先生的书法原乡,以中国人特有的东方文化情愫,深层次而多纬度的展
  • “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去世

  •  享年94岁 参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  2月16日晚,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胡锦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4岁。他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
  • 送别!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去世

  • 2月16日晚,被誉为“中国大熊猫之父”的胡锦矗教授病逝。他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曾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建立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曾任
  • “坚贞先生”蔡省吾

  • 河北日报客户端 坚贞先生(漫画)喻萍/作说起对于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书写,绕不过清末民初的蔡省吾先生。他写有《一岁货声》和《燕城花木志》两本书,是研究老北京胡同里的货声和养花
  • 旅日大熊猫后代“香香”2月21日回川

  • 川观新闻记者 王培哲记者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获悉,旅日大熊猫后代“香香”预计于2月21日下午5点左右,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通过海关后,“香香”将在研究中心和海关等单
  • 守护国宝的国宝老人,走了

  • 2月16日晚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的胡锦矗(chù)病逝享年94岁他牵头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

热门文章

  • OPPO k1的低价高配真实么?网友:不看不知道

  • 近日OPPO一款新机OPPO k1,摒弃了高价低配,就连自家老大哥r17都要怼一下。更是放弃了请代言人,以往的OPPO手机还没出来,各路流量小生,花样美男的代言就先来了。还有线下销售人员的
  • 一招教你手机无限制成为一台新设备

  • 大家平时用手机去注册app,肯定会遇到检测设备异常,交易关闭,等问题 这个都是手机已经不止1-2次注册过此app,不断更换手机仅是一个暂时的方法,却不是长久之计,手机总归会用完
  • 从零开始如何开网店

  •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购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购物方式了。网购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涉足电商事业,那

最新文章

  • 胡锦矗先生的一篇可以进入中学教材的文章

  • 文/张花氏我曾经有幸受成都动物园王强园长的委派,在先生的学生、成都动物园的陈红卫副园长带领下,于2016年9月27日去南充西华师范大学采访过胡锦矗先生。我们的目的是要共同完
  • “英雄城 英雄舰 英雄兵”

  • 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今年入列3周年在这艘“万吨大驱”上一群平均年龄20多岁的年轻人陪伴战舰勇闯深蓝在不同岗位闪耀着青春力量以下视频来源于央视军
  • 工作室倒卖百度网盘VIP服务,百度获赔56.2万元

  • 科技边角料获悉百度旗下北京度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与芝罘区棉港网络工作室、唐某,罗某相关不正当竞争纠纷一审判决结果日前公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令
  • 土耳其三名地震幸存者被埋废墟296小时后获救

  • 据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消息,当地时间18日,土耳其南部地震灾区哈塔伊省包括一名儿童在内的三人,在倒塌建筑废墟中被掩埋了296小时后获救。但据当地媒体报道,其中一人在被送往医
  • 2022年度邮发百强发布!快看看都是谁上榜了?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导读2月16日,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在第十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发布“2022年度中国邮政发行百强榜”。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纸,求实、半月谈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