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8月17日,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线发表了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李丹教授和陆伟刚教授的研究成果,化学学科博士点2021级博士研究生吴坤为论文第一作者,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为通讯单位。
异相光催化剂表面的电荷转移决定了活性氧物种(ROS)的生成效率,从而影响了催化需氧型反应的效率。网状化学允许合理设计金属-有机框架(MOF)给体-受体以优化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化材院李丹/陆伟刚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系列以线性联吡唑为有机连接体的同构Ni8-MOF(命名为JNU-212、JNU-213、JNU-214和JNU-215;JNU=暨南大学)。这些Ni8-MOF可以在100 °C的7 M NaOH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实验研究表明,通过配体工程优化吡唑桥连单元中的受体,获得的Ni8-MOF在可见光照射下显著提高了电荷分离和转移效率。其中,含苯并硒二唑单元的JNU-214光催化性能最好,苄胺的转化率可达99%。循环实验证实了JNU-214作为异相光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值得注意的是,系统性地调节给体-受体-给体MOF中桥连单元的电子受体能力为开发可行的无贵金属异相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途径。
文章要点
1. 作者利用铃木偶联反应得到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受体能力的线性二吡唑的光敏剂,通过溶剂热反应成功构建了四种超稳定的Ni8-MOF,可以在100 ℃的7 M的NaOH下稳定存在至少24 h。
2.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增强D−A−D型光敏剂中受体的缺电子能力,可以降低带隙,从而改善电荷的分离和转移,这可能有利于活化分子氧。其中,含有苯并硒二唑单元的光催化材料(JNU-214)在苄胺的氧化中表现出最好的光催化性能,24小时内转化率为99%。
3. 作者结合一系列实验表征与理论计算,证明了通过调控桥联单元的缺电子能力实现高效的ROS生成能力,并提供足够的氧化还原驱动力,从而获得优异的光催化需氧反应的性能。
研究团队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超稳定的Ni8-MOF(JNU-212、JNU-213、JNU-214和215),利用配体工程策略来调整ROS的生成效率。通过调节有机配体中受体单元的缺电子能力,得到的Ni8-MOF不仅电荷分离逐渐增强,而且电荷转移电阻也逐渐降低。其中,JNU-214对苄胺的氧化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这主要归因于其合适的光学带隙和生成ROS的LUMO能级。这项工作成功地将配体工程策略引入到超稳定Ni8-MOF的构建中,不仅实现了高效的光催化,而且作为非均相光催化剂具有出色的结构稳定性。合理的设计和合成超稳定的MOF材料,对未来MOF在光催化有机转化等实际应用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题目:Linker Engineering fo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Efficiency in Ultra-Stable Nickel-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论文作者:吴坤,刘心怡,程佩雯,黄永亮,郑霁,谢默,陆伟刚*,李丹*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3c05585
来源:暨南大学新闻网
人民号编辑:赖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