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为大地“拍CT”的人

日期: 来源:环球人物收集编辑:环球人物

 ◎ 本刊记者 许晔

顾行发:1962年出生于湖北,1986年赴法留学,获博士学位。主持、参与“十一五”以来几乎所有中国自主遥感卫星的重大科技项目与规划决策工作,现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广州大学教授。

顾行发30岁出头时,就过上了令许多人艳羡的生活:在法国当终身研究员,住在普罗旺斯的别墅里,夏天到尼斯、戛纳的海边度假,冬天到阿尔卑斯山滑雪。但40岁出头时,他放弃了这一切,回到中国,投身到几乎一穷二白的遥感事业中。

转眼间,顾行发即将62岁,早已成为全球遥感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却始终保持着谦逊、随和与赤诚。他给《环球人物》记者讲读书时的囧事,讲生活里的遗憾,也讲4次登上天安门观礼台看国庆阅兵的得意,讲完又自我调侃“这是小老头儿拉家常”。即便把话题拉回相对枯燥的专业领域,他依然妙语连珠:“简单讲,遥感就是通过卫星远距离地探测地球,给地球拍照片、拍视频、拍CT,来了解地面上所发生的一切。”

他助力中国遥感事业的“腾飞”,但鲜少谈及背后自己的付出与牺牲。他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困难就做什么,什么短缺就做什么。“当‘逆行者’,做祖国需要的事,而不是做别人认为我应该做的事,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有趣味!”

对遥感“一见钟情”

用顾行发的话来说,遥感有“神力”。

从2016年开始,他每年都要主编一本《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报告基于遥感卫星数据写成,全面介绍中国这一年耕地、森林、大气、水体等方面的现状与变化,被称为“中国大地的体检报告”。

“日常生活中,人们看的天气预报、卫星地图离不开遥感技术。战争冲突中,前线的士兵、装备情况,也可以通过遥感卫星来观察动态变化。就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我国的高分系列遥感卫星正在对甘肃地震进行拍照,获取房屋坍塌、堰塞湖、滑坡的情况……”聊起遥感,顾行发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痴迷遥感的原因,至少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那时的他,成长于湖北农村,从没坐过火车,连汽车都很少坐,有时看到飞机划过天空,留下一道长长的白线,便梦想着未来去探索更高、更远、更神秘的领域。

1978年,顾行发16岁,以所在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武汉测绘学院(今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当时我主要是看上了‘航空’两个字,心想航空很好,摄影也很好,哪想到这个专业主要学的是测绘。”

幸运的是,顾行发在大学里遇到了自己“遥感梦”的启蒙人——边馥苓老师。因为听了边老师的课,他第一次知道什么是遥感,了解到遥感卫星的用途有多大。他跑到图书馆,把一本名为《遥感手册》的书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对航空航天朦胧的喜爱,此刻变成清晰的目标:要学遥感!

可下定决心报考遥感专业的研究生后,他才发现当时国内大部分院校都没有开设这个“冷门”专业。北京大学倒是有,但要考自然地理,顾行发从没学过这门课。学院里一位叫陈景霞的老师听说此事,便利用私下时间帮他突击补习。然而,他最终因一分之差与北大失之交臂。

顾行发(右)在河北怀来遥感综合试验站作业。

没学成遥感,毕业分配之际,顾行发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申请去西藏。

“那时有个说法,毕业要去‘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不去‘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但我想逆着人走,到最艰苦的、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利用所学有所作为。”他的想法和同学何占国不谋而合,两人兴冲冲地向学校提交了书面申请,结果被学校“打”了回来,原因是那年“西藏没指标”。

顾行发后来时常感叹,人生的遗憾和收获总是不断交替产生。他没去成西藏,反而被分到了“当时最好的地方”——位于北京的国家测绘局测绘研究所。他兴奋极了,不为别的,只因为这里有遥感资料部。“原本说安排我到航空摄影测量研究室工作,但我强烈要求去搞遥感。没想到进了遥感资料部才发现,这里主要的工作是洗卫星照片,而不是搞遥感研究与应用。”

好在所里关注遥感研究的人不少。不久后,研究员夔中羽带着刚毕业的他,尝试用3个做航空摄影的相机来模拟遥感卫星,以同时实现测绘和遥感的功能。几年后,顾行发因这项研究喜提199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而此时,他已在法国读博,学的正是心心念念的遥感。

“我还是得回中国去”

把时间拉回到1986年。这年2月,法国发射了SPOT卫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发射遥感卫星的国家。彼时的中国,相关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懂卫星、懂遥感的人才。于是,顾行发被公派到法国学习。

初到国外的那段日子,顾行发至今难忘。打国际长途电话,一分钟要20多块钱,他给家人打两分钟电话,一个月的工资就花光了。分子光谱课考试,满分20,他只考了3分,相当于100分只考了15分。“那时候受打击挺大的。真正学遥感之后,我发现它到了物理范畴,以前学的测绘,其实比较偏数学几何范畴。再加上语言的问题,老师讲得又很快,我上课基本听不懂。”

怎么办?顾行发想了个招儿:做点春卷给法国同学吃,然后借他们的笔记抄一抄,不懂的地方再向他们求教。就这样,靠着一腔热血和不懈努力,顾行发从1987年到1991年在法国先后拿到地质系遥感应用硕士学位、物理系遥感物理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其间,一件事让顾行发出了名。当时,美国的辐射定标技术在世界上一家独大,法国不想继续受制于人,于是招募了一批专家学者进行技术攻关。“要想遥感卫星的数据准确,就必须对获得的信号进行定标。好比一把尺子,如果上面的刻度标定不好,那量出来的数据肯定有误差。”

顾行发作为法国科研组的一员,发现他们的一组定标数据和美国的定标数据相差很多,并最终证实是美国搞错了,促使美方修改了相关数据。这给法国突破定标技术、打破美国垄断打了一剂“强心针”。“所以我博士毕业时,一位挺有名的美国专家特地赶到法国,参加我的论文答辩。当地议长也亲自来祝贺我,给我颁发奖章。”

学成后,他想回国效力。但由于国内开展遥感研究和应用工作的条件尚不成熟,孙家栋院士、童庆禧院士、吴美蓉院士等老一辈专家建议他先留在法国多看、多学,同时与国内同行多交流,“未来总有回报祖国的一天”,他便留在了异国他乡。那些年里,他心系祖国,常召集在法国工作的中国科学家组成志愿团,回国为发展建设出谋划策。

2003年,在法国图卢兹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世界遥感大会,中国去了300多人,但没有一篇文章介绍中国的卫星,也没有一个人讲中国对地观测卫星计划。“整个大会,一点儿中国声音都没有。”顾行发大受刺激。在图卢兹广场上,他对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田国良教授说:“我虽然常回国交流,但现在看来,这无异于隔靴搔痒。想做中国的遥感卫星,我还是得回中国去。”

时机确已成熟。不久后,时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布鞋院士”李小文告诉顾行发,我国要筹建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邀请他回来参与工作。回国后,顾行发牵头组建了中国遥感应用“三大机构”——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也因他的努力,世界遥感大会开始有了中国会场。

“在国际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很重要。”顾行发说,“美国经常讲‘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一是谁来制定规则,二是为谁制定规则。我想,第二点更为重要。我们希望能为多数人、为长期发展制定规则,那么我们就得靠实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规则的制定。”

遗憾与幸运

这次采访是在北京一处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演播室里进行的。充满年代感的环境,勾起了顾行发的回忆:“当年我回国后,住的也是类似这样的老楼。楼道里总是堆满杂物,屋里的水龙头一拧就断。每到晚上12点,小区就关门,电梯也不运行了。我加班到凌晨回来,只能翻墙进去,然后摸黑爬上13楼……”不过对他而言,这都不算问题。工作之外,他的物质欲望很低,甚至觉得人只要能吃得饱、穿得暖、睡得着就行。

“所以,钱对您不重要?”《环球人物》记者问。“钱为什么不重要?钱对大家都很重要。但有一点钱之后,钱不是最重要的。”顾行发十分坦率。

他小时候尝过“贫苦”的滋味。父亲一个月挣三十来块钱,得养活5个孩子。为了补贴家用,不识字的母亲四处给人做饭、扛包。家里盖房子用不起瓦片,只能用油毡或干草,一下雨就四处漏水。家里也买不起表,想知道时间,他得跑到邻居家问。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还花钱给家里订了两份报纸,一份是《参考消息》,一份是《解放日报》。这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顾行发后来的金钱观:人需要钱,以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但人不能只追求钱,精神生活的丰富、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很重要。

顾行发(左)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邱康睦(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到青海湖工作。

昔日吃过的苦、遇过的坎,如今顾行发都能笑着说出来。唯独聊到家人时,他的情绪瞬间低落下来。他说:“每个人都应当做到爱国、爱乡、爱家人。在最后一点上,我做得不够。”有一回,他发现大儿子突然将20多个奖杯扔进了院子里的垃圾桶。他问儿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儿子说:“别人拿奖时,都会收到来自父母的拥抱和祝贺。我呢?每次拿奖,你都不在。我留着这些奖杯有什么用?”因为工作太忙,顾行发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对小女儿也感到很愧疚,现在经常一个月都陪不了她和妻子一起吃顿饭……” 讲到这里,顾行发有些哽咽,流露出一位普通父亲的柔软。

对家人的亏欠,是顾行发藏在心底的遗憾。但别人问他是否后悔时,他的答案永远是“不”。“目前,我国有300多颗遥感卫星,这个数量相当于全世界除美国之外所有国家的总和。论载荷的数量,也就是遥感卫星上相机的数量,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能赶上国家快速发展的时代,参与其中并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我人生极大的幸运。”

这个过程中,他获得过很多荣誉。2012年,因为在我国卫星定标工作中的贡献,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年后,因为遥感卫星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研究,他又一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加上1990年那一回,他一共拿了三次国家级大奖。光环之下,顾行发依旧冷静。“科学家精神,关键就是4个字:求真务实。”2023年底,在中国科协主办、《环球人物》参与组织的“对话科学家”主题活动上,他直言:目前各卫星系统之间相对孤立,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通导遥一体化的系统,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未来,科技发展需要多领域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更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顾行发深知这一点,多年前就开始给家乡的学校捐款,设立专项基金,邀请困难家庭的孩子来北京游学。“这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对首都的热爱,或许还能让他们在外部世界找到一些心之所向的东西,埋下梦想的种子,这很重要。”谁知道那群孩子里,会不会就藏着下一位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呢?

相关阅读

  • 景林资产,最新发声!四大明星私募展望2024年

  •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告别煎熬的2023,明星私募们对新年股市有了更多期待。估值正处低位,经济稳中求进,中国股市能否就此走出阴霾?近日,多家明星股票私募陆续发布最新观点,券商中国记
  • 谷爱凌回答“代表哪一边”尖锐提问

  • 近日,中国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晒出年终总结。此外,谷爱凌还在社交平台上回复了网友“你代表哪一边比赛”的尖锐提问。谷爱凌晒出多图版的年终总结:“2023 & (some of) its people
  • 中国驻菲律宾使馆提醒中国公民高度警惕换汇骗局

  • 本文转自【领事直通车】;近期,驻菲律宾使馆接到多名中国公民求助,称遭遇换汇诈骗并蒙受经济损失。据了解,不法分子打着“优惠汇率”为幌子,诱骗当事人进行私下换汇交易,要求当事人
  • 2024第一单!中国创新药企签下10.5亿美元

  • 2024年,中国Biotech第一个BD出现了。1月2日,宜联生物与罗氏制药共同宣布,就宜联生物的c-MET ADC(YL211)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罗氏将支付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5000万美元,另
  • 新年新气象·金龙报春时——著名画家汤华

  • 【艺术简历】汤华,学名亦染。天生嗜画,性好山水。早年自习临摹宋元明清诸家,独钟情于新安、黄山画派之渐江、石涛、梅清、黄宾虹、汪采白等,后受教于张建中、郑若泉、郭公达、章

热门文章

  • 解码“新IT”的5个特征和3大价值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浪潮中,以智能设备、边缘计算
  • OPPO k1的低价高配真实么?网友:不看不知道

  • 近日OPPO一款新机OPPO k1,摒弃了高价低配,就连自家老大哥r17都要怼一下。更是放弃了请代言人,以往的OPPO手机还没出来,各路流量小生,花样美男的代言就先来了。还有线下销售人员的
  • 一招教你手机无限制成为一台新设备

  • 大家平时用手机去注册app,肯定会遇到检测设备异常,交易关闭,等问题 这个都是手机已经不止1-2次注册过此app,不断更换手机仅是一个暂时的方法,却不是长久之计,手机总归会用完
  • 从零开始如何开网店

  •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购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购物方式了。网购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涉足电商事业,那

最新文章

  • 为大地“拍CT”的人

  • ◎ 本刊记者 许晔顾行发:1962年出生于湖北,1986年赴法留学,获博士学位。主持、参与“十一五”以来几乎所有中国自主遥感卫星的重大科技项目与规划决策工作,现为国际宇航科学院
  • 前横闽江大桥打造福州新地标

  • 2日,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区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在位于晋安区化工路与前横路交叉路口的前横路快速化改造地块举办开工仪式。该项目涉及道路工程项目21个,将新改建道路约3
  • 繁星 | 饱含大海鲜香的爆炒泥螺,是家乡的味道

  • 故乡如东,地处南黄海之滨。这里百万余亩的浅海滩涂,自然条件优越,水质咸淡适宜,水温高低适度,浮游生物、海底栖息物等食物链丰富发达,因此故乡本港小海鲜中,称得上极品的有很多,文哈
  • 广州地铁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

  • 地铁车厢内有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等标识 羊城晚报记者 严艺文 摄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严艺文新修订的《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 1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发布

  •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 应急管理部发布2024年1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近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