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号称是华夏第五大发明,目前仅存4件,已成为非遗的旅游景点

华夏的“四大发明”,想必读者们都耳熟能详,但若是提到“第五大发明”,或许有的读者就有点蒙圈了。真的有“第五大发明”吗?小编可以很负责告诉您:不仅有,而且还保存至今,既是当地的宝贝,也是当地的特色旅游景点,这究竟是一件怎样的神奇发明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今天小编就不卖关子了,直接开门见山的告诉您,这所谓的“第五大发明”就是卓筒井,位于现在四川遂宁市卓筒井镇。或许很多读者已经疑惑了,一口井怎么能称之为“第五大发明”呢?揭秘的答案会让您惊掉下巴。

在四川遂宁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开始凿井取盐,以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但是经过一千多年的开采,以及土地表层土壤的变化,使得地表浅层的盐卤水早已吸干殆尽。因此,村民就开始积极想办法,来解决盐和盐井的问题。

到北宋时期,当地村民想到并开始实施一种新的取盐方式,即打深井取地下深处的盐卤水。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尝试,村民们终于如愿以偿的实现了深井取盐,并将这种盐井称之为卓筒井。

对现代人来说,打深井就是小菜一碟的事儿,但放在八百多年前的社会,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而且这种盐井还比较特殊,它和我们常见的水井根本就不一样。专家们通过对现存的一口卓筒井进行研究,发现它的深度在130多米,而农村地区一般的水井打50多米就算是深得了。另外,卓筒井的直径只有碗口一般大,不过10-15厘米。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又觉得很不可思议了,这样的井到底是怎么挖出来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也就是卓筒井凭什么能称之为“第五大发明”的原因。

挖井前,首先由经验丰富老师傅寻找合适的地点,并挖出一个深约1米“窟窿”,然后再将贯通的毛竹插入到“窟窿”中,同时用铁锥子在竹筒中一边凿泥,一边取土,一边将竹筒不断的往下深入,最后一直深入到地下50米深时为止。

静置十几天以后,老师傅首先观察竹筒壁是否有地下淡水渗入,如果有渗入就稀释了底层的盐卤水,则此井作废,反之则表示盐井已经成功了一半。然后,再换上小一号的竹筒和铁锥子,继续往下再深入50-80米,直到盐井可以持续不断的冒出盐卤水为止,而到这里盐井才完成。虽然说起了很容易,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往往困难重重,以至于成功打出一口卓筒井短则三五月,长则一两年。

盐井打成之后,接下来的取盐和煎盐工作也很有意思。比如,在取盐的时候,他们用的是一种特制的水车,还会将竹子制作成软薄的竹条,并在竹条上刻大量的凹槽,然后将竹条连接在一起插入到盐井中,最后水车旋转将竹条带起了并缠绕在水车轴上。在每一次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有源源不断的盐卤水被竹片汲出来,然后进行下一步工序——煎盐。

煎盐顾名思义就是将盐卤水煮成盐,另外在铁锅中煎盐的时候,往往还会加入一些皂角和豆浆,让最后结晶出来的盐更加晶莹洁白,不仅炒菜时别有一番风味,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

几百年过去了,大多数卓筒井也都早已自然损坏,唯有卓筒井镇的4个卓筒井还保存良好,能正常产出盐卤水制盐。值得庆幸的是,卓筒井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也意味的卓筒井和卓筒井的技艺将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另外,当地政府也已经将卓筒井镇开发成特色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的游客慕名而去,他们都想亲眼看一下活化石一般的卓筒井,并感受一下先人的智慧。

卓筒井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专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确定卓筒井的开采技术,比西方国家要早了800多年,因此它也才还被誉为是“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和“中国第五大发明”。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