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街头随拍:日本招牌文化的魅力,焕发着一座城市的朝气

京都街拍,除了古迹遗产和往来人群,还有一种建筑物非常令人心动。看到它, 你就会看到一座城市所焕发的朝气——巷子里的店铺。

京都和香港是两座截然不同的城市,但它们的相同点在于文化传承(有人曾说香港是文化沙漠,这我是不认同的),以及更为明显的关于街铺的招牌文化。

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香港的招牌文化,虽然拥挤,但不论是白天日光下的陈旧,还是夜幕低垂的华灯初上,即便是逼仄的格局中,仍散发着一个个独立的灵魂,令游客在寻觅美食、工艺品、特色伴手礼等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不同个性的交融之美。

不论是从造型设计,还是文字编辑,抑或是色彩与灯光的融合,不论是现代化还是做旧复古,一眼便能认准目标。这不仅体现着商家的智慧与审美,更是将店铺内容以鲜明又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

而在京都,几乎所有的街铺、商店、餐厅、居酒屋等等不仅个性鲜明,而且精致,虽然大多小巧,但不妨碍店主们的才华横溢,有的直奔主题,有的婉转文艺,有的展现日式唯美意识。

因而,比起店内环境,招牌更为重要,是否吸引顾客,是否出彩,除了与众不同,还要文化彰显。招牌,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以一种独特的传播商业信息的广告形式来显示店家的诚意。它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在古代就已经成熟。

最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清明上河图》,各家商铺的招牌不仅独具特色,还将古人文化世界展现淋漓尽致,那时候的招牌放在今天来看就是广告牌。

但招牌有时候不仅仅代表着某一家店的文化,还有一座城市的人文故事,这一点,我就特别喜欢香港,继而对京都(后来去了大阪、东京、奈良等地,诸多特色又别具风味的店铺几乎刷爆了我的内存卡)产生有了好感。

它不单单是商业模式,可能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这对一个旅行者而言,是初步认识一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

也再一次证明,以旅行的方式去嗅一座城市的气息和韵味,除了博物馆、菜市场和集市,还有这街头巷尾的店铺。这比热门景点、网红景点,更令人感到旅途舒适,充实。

依旧以京都为例,我在京都暴走的时候,每碰到一间让我心动的店铺,就会忍不住驻足欣赏,同时对门后的景象充满探索的欲望。不论它是藏于市井街巷,还是夹在居民区中,属于日本式的文化和美感就这样映入眼帘。

有趣的是,往往有些不起眼的小店,可能已经上百年了,可能一条街巷望去,全是百年老店。有的店铺充满年轻人的氛围,有的店铺是一位老人在守着,有的店铺很新潮,有的店铺很老派。

就像是这个繁华的大世界,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有平行,也有交叉,各自有各自的人生,但又以各自的文化和特色融合在一起,点缀并再次创造了这个世界。

你可以说它说小,也可以说它是旧,但夜色之下,平凡风景变得活色生香,一座城市蓬勃生长也兼收并蓄,鲜衣怒马裹挟市井烟火。

当店铺的门外是车水马龙的繁华世界,你无法想象门内空间有着怎样的人文故事,即便招牌已经达到点睛之笔,但灵魂的交流还是需要亲自去感受。也许,你正在吃的一块寿司,一碗米饭,正是一位老人坚持了几十年才做出来的美味。

所以,每当看到一些传统的日本料理店,所驻足的时间也比较长,屋檐下的灯笼和暖帘十分眼熟,仿佛将一座城市带回了某个遥远的午后,可能是镰仓时期,可能是江户时代,实际上,我隐约看到了唐宋之韵,看到极为鲜活的传统文化。

暖帘,最初是被用于挡风遮尘,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彰显店铺名字和地位的手段,像是招牌的附属,毫不掩饰的以浓郁或素雅的方式展现了地方特色。

这样的趣味和美感,令我的京都之旅充满了拆礼物般的惊喜。我不知道,下一家街铺是怎样的风格,也不知道街巷转角处又会有怎样的意外。但可以肯定的是,不需要店员的吆喝,我就已经被吸引。

不论它是拉面店、烤肉店,寿喜烧店,还是酒水铺、居酒屋等等,随手一拍,便是风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