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厦门仅1h有个闽韵水乡,景美人少还免费,却少有人知

在厦门的旁边,藏着一座最质朴的水乡,虽不如江南水乡那么知名和高人气,但江南水乡应有的宁静清新,她都有,而其典型的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更显其独特的闽韵风味,神秘而又令人向往。

她被称为"闽南水上第一村",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她就是位于漳州龙海市东园镇西部低调、独特的埭美古村,因马来西亚摄影师的发现,频频亮相海内外媒体后,声名鹊起,"一张规划管五百年"的故事开始广为人知,并成为闽系红砖建筑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候选点。

红砖厝是闽南传统民居的主色调,在闽南语里,厝就是房子的意思。从外面看,埭美古村不大,有一条河道就像护城河一样着环绕全村,水宽十几米到二十几米不等,从高处往下看,整片古村恰似漂浮在河面之上,使埭美成为名副其实的"闽南周庄"。

埭美古村始建于明朝中叶。有560多年历史文化,埭美古村村民是南宋理学家陈淳的后人。作为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阐发者,陈淳进一步发展了朱熹的思想。在埭美,陈淳后人数百年来严守“和”的祖训,禁改建筑格局,不论贫富,各家的宅基地都是一样大小,朝向统一,整个村子显得非常和谐。

其中49座明清时代的古厝一律向北,建筑体系为"九宫建筑",即前排横向建造9座燕尾脊古厝,后排再对准前排依次向后建造,古厝旁边还附带着纵向排列的三排马鞍脊"护厝",如此高规格的建筑,在古代系显赫官家背景的家族才能建造。可见,曾经的埭美家族也是富甲一 方,是多么的显耀辉煌。

后建的一律向南,房子格局大小一模一样,局呈中轴对称排列,屋顶全部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顶,砖石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木雕、砖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也都令人叹为观止。

走进祥和安静的古村,无需门票,尽情拍照也少有人打扰。古厝大多是典型的闽南四合院(二进四开间),这种房子采用木架结构,竹编墙体抹上纸根灰建造而成,专家称,此种建筑有利于防震,因此,埭美古厝历经数百年、多次地震却屹立不倒,真是闽南建筑史上的奇迹。

整齐的古厝屋侧都有边门,从村头连着村尾,下雨天可以一户穿一户地跑,都不会淋湿。每厝之间中间高,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因此,尽管傍水而建,但村里从未内涝过,让人不得不感慨,古村的先人真的很有智慧。

家风堂,由“三人公”陈氏祖厝修缮、布置而成。以“传家风家训、 享家珍家誉”为主旨的家风堂,设有家和人乐、良方教子、团结友爱、丰衣足食、尊老爱幼、修身持家、家誉满堂、家和万事兴8个展室。这就是古厝背后的人文底蕴。

古厝每一排前面都有十多米宽的大埕,平常的农事,大型的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其中古村的前排官厅,面对笔架山,真是开门见山的好风水,埕前还留有空着的旗杆位,据说,以前这里有多根旗杆,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是他们获取功名、光宗耀祖的象征。

村里还设有前后祠堂、三王宫庙,一株跨河古榕已有300多年历史,仍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发大水时曾因"一桥飞架南北",成了村民口中的"救命树"。

除了环绕村庄的内河,还有一条是通往外界的南溪码头。南溪码头与厦门、台湾一水相连,曾经是繁荣一时的闽南重要古港,埭美村人利用自家门前水路的方便向厦门、台湾运输农产品、杂货进行商品贸易,成为漳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许你见过许多"千篇一律"的古村风貌,但是群山映衬的埭美古村的原汁原味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埭美村离厦门不远,距离不到一百公里,开车不到一个小时,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两公里处,非常便捷。

我是心语视画,用心看世界,分享身边美好。喜欢的话,就多评论,多点赞,多收藏哦。

感谢您的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