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说丨每一辆黑车都有一个黑色的故事

在没有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之前,在北京,没有公交和出租车的时候,只能打辆“黑车”。

一开始,我以为没票的“黑车”会比出租车便宜些。后来,我发现错了。在有些不算远但却辗转的路线上,“黑车”成了垄断性的交通工具。垄断意味着定价权,所以,遇到堵车、雨雪天气等等,原本10块的车费就会变成15或者更多。

需求关系决定价格,他们不会这么告诉你,但是他们会说“爱坐不坐”。其实是一个意思。

有时候,当车上放的音乐不好听的时候,我会和他们聊几句。

案底

在马路上拉活的“黑车”形形色色,我想坐一辆看起来贵一点的车,可是没有。一辆夏利向我招手,我没有别的选择。这车看起来是和我同一批走上社会的,工龄十五年左右。即便开在平坦的马路上,也感觉得到明显的颠簸。

我建议他,换个好点儿的车会有更多的生意。

他的眼光始终看着前面的路说,北京这破地方,没事老开会。

我没理解。他这才看了我一眼,解释说:“但凡有个大小活动,就出来整顿‘黑车’。万一被抓住了,就这破车,我直接就甩给他了。要我换个好车,这罚款我是交还是不交?”

“一般要罚多少?”

“不一定,看他们心情了,这谁说的准?交不上罚款就拘留。”

我猜,他一定宁可拘留也是不愿交那么一大笔罚款的。

他又看了我一眼,“我去过,那里面,但凡有辙绝对不能进去。”

后来,他一路沉默。江湖

在地铁站拉活的好像总是那么几个人。

那几天我总是加班,看不到尽头的忙乱一度让我想提前退休。在车上,我对他说,要是哪天干不下去了,干脆也来开个“黑车”,就图个自由。

他从鼻子里送出一声笑,说:“那你根本拉不到活。”

“就算有人上你的车,前后左右都有车堵死,什么时候把人放下,什么时候让你走。所以,出租车都不来这儿拉活”

“怎么才能允许拉活呢?”

“那就得有熟人,然后就是说好话,经得住人挤兑,能扛得过去就行。再不,就是比谁狠得过谁了。”

“为这个打过架吗?”

“打过。”他把“打”这个字拖得很长,听起来就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样。“不过现在没了,挣钱这么不易,哪儿有功夫成天打?”

“你是怎么来这儿拉活的?”

他点了颗烟,说:“也是有熟人,但那也不行。那就得挨打呗,谁让咱是上人家地盘里混饭吃的呢。挨得起打,才干得起活。”老乡

刚开口,他就辨出了我的口音。说起来,竟然来自老家的一个县城。

“当时来北京的时候,这片就是农村,这些楼根本都没有。我就包了30亩地,盖了房子出租。”

“出租房基本就是家里人照顾着,我白天拉建材,晚上拉人。”

“现在就等着北京什么时候发展到我那片,只要一拆迁,我估计至少也得有个千八百万的。”

“就算拆迁了,也不能退休,还是得干活。人总得有点儿上进心,要不就废了。”

这是我结账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关上车门,各奔东西。“人总得有点儿上进心,要不就废了。”

他说的对。洗白

北京在册运营的出租车有6.8万辆,却有7.2万辆“黑车”;网约车里,仅滴滴出行总注册司机数已超过150万人,然而,只有6000多人取得了许可。也就是说,除去这6000多人的网约车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黑车”。

出租车、网约车和“黑车”们,正在维系着一种特殊的交通生态平衡。

在有网约车之后,许多“黑车”都装上了软件,他们会有网约车标配的手机支架,也会有“黑车”标配的挂在后视镜下面的小红灯。

后来,网约车没了补贴,又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的政策。那些曾被网约车“洗白”的“黑车”,对此并不以为然。

“顶多再回去开黑车呗,反正本来就是干这个的。”

来自:国是直通车

作者:不二

编辑:郭凌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