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针品质还是那么好,为什么现在没人买了?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国民牙膏”跌下神坛,曾15年销量第一,现连亏12年》。说的是柳州两面针因为盲目误走“多元化”战略,导致顾此失彼,最终跌落神坛。基本每年两面针发布年报时,类似这样的文章就会出现一次,可见大家对这个曾经中国牙膏第一品牌充满了惋惜之情。

在2017年年报中,两面针股份全年营收14.72亿,净利润负1.4亿。如果扣除非正常性损益(扣除投资收益、补贴、变卖资产等),两面针的主业已连续亏损了12年。根据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2016统计,牙膏市场占有率前十名分别为黑人(20.6%)、云南白药(17.8%)、佳洁士(11.1%)、高露洁(9.8%)、冷酸灵(5.8%)、中华(5.6%)、舒客(4.8%)、纳爱斯(3.2%)、舒适达(2.6%)和六必治(1.4%)。这位曾经连续15年的销冠品牌,已跌出了前十。

跌落神坛的国产牙膏品牌不止两面针,还有黑妹、中华、田七、蓝天六必治、牙博士、田七。这些国产牙膏品牌几乎都是在中国加入WTO后,一下子被外资品牌打得落花流水。外界对此都将主要原因归罪于“盲目多元化发展”。

两面针在2003年上市时,营收5.85亿,其中牙膏收入4.4亿,占比达到75%。此后,两针针开始大力推行多元化发展,业务涉及日化、医药、纸业、房地产和精细化工五大板块。在2017年年报中,牙膏和洗涤用品为主的日化产品营收只有6.2亿(占比42%),营收只比十四年前光卖牙膏时候多出不到两亿。

在我看来,多元化发展只是两面针跌落神坛的表面原因,真正原因是吃了“嘴笨的亏”。即使在现在,网上为两面针产品品质打Call的网友不少,但有时候品质并不是市场取胜的唯一因素。快消品属于工艺成熟,技术含量低,价格便宜,消费频次高的行业,真正的竞争壁垒不是品质,而是渠道和营销能力。

消费者在购买日用快消品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品牌时,几乎只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来选择品牌。为了抢占和加深消费者这一两秒的印象,各大品牌不惜花费大量资金投入到广告中,为的就是让消费者能在购买时想到自己。从数据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尼尔森网联向媒体提供数据显示,牙膏品牌在2015全年投放在电视媒体的广告总额超过130亿元,牙膏产品所属的化妆品/个人卫生用品大类是2015年广告投放总额最高的三个行业之一。

在加入WTO后,佳洁士、高露洁等外资牙膏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还没有太多市场营销经验的国产牙膏碰上深谙营销策划的外资牙膏,并没有选择正面应战,而是选择多元发展,企图通过快速壮大规模来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将资金投入到其他本来不擅长的领域,反而导致主业的广告营销投入过少。原先积累的品牌效应,被外资品牌慢慢的用狂轰乱炸的广告啃食殆尽。

市场份额下降后,随着90后,00后等互联网新生代的崛起,这些国产牙膏又开始面临着品牌老化的境地。互联网带来新的营销方式改变。用好了这个工具,一个新的品牌就能快速崛起;用得不好,一个老的品牌就能快速老化。跟我们柳州有着很深渊源的“李宁”运动服装品牌,也曾经面临着品牌老化的尴尬境地,2012年一度亏损达18亿。当时50岁公司创始人李宁不得不重新出山挽救局面。重新回到公司管理的李宁开始玩微博,在网上写段子,卖萌,和年轻消费者互动。同时,渠道上加大电商渠道,学习小米,积极拥抱互联网。因为创始人的以身作则,很快整个公司品牌都转变了风格,不过两年,李宁便重新实现盈利。

互联网时代,整个营销方式都发生了翻天重大改变。重视研究年轻人,放手让年轻人去做公司的营销,螺蛳粉、金嗓子、两面针等柳州大众消费品企业很值得考虑。在2008年,苹果发布第一代智能手机进入中国,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两位宝洁出身,年纪三十出头的战略规划总监和技术总监从两面针离职。随之新上任的两面针董事长则是原柳州化学集团总经理55岁的马朝梅,整个管理团队也开始进一步老龄化。外界认为工业领域出身的马朝梅并不适合领导一家快消品企业,整个老龄化团队或许也让两面针错失了后来的互联网机遇。

最后,从两面针官微留言截图,勉励一下公司。

如果你是两面针CEO,你会如何领导两面针走出困境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