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筑就长安路——汶川大地震后集团公司科技防灾减灾工作侧记

图为集团公司防洪办工作人员正在监控地震及高铁线路状况

十年前的5月12日,一场大地震突然降临。面对灾害,成都局集团公司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努力将受灾程度降到最低。

十年后的今天,自然灾害带来的考验依然严峻。集团公司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探索高科技设备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救援措施,灾害监测研判愈加准确精细,灾害防御愈加从容有序,灾害应对愈加精准有力。

“坐在办公室里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对重点线路的风、雨、雪及异物侵限、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4月26日,在集团公司防洪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秘密武器”——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这套系统是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集团公司共设现场监测点589个,对兰渝、成渝、渝利、渝贵、西成、成贵、贵广等10条高铁线路进行全覆盖监控,为调度指挥和维护管理提供报警、预警信息,将有效防止或减少灾害对高铁运行安全的影响。

十年来,集团公司大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在宝成、内六、川黔等12条普速线路上安设4类普速防灾监测系统90处,其中安设线路障碍自动监测报警系统(“护路神”)35处、危岩体微小位移及倾斜监测系统41处、光纤光栅监测系统6处、双电网监测系统8处。

“5·12”汶川大地震后,集团公司与四川省地震局、公安厅、教育厅、农业厅等部门协作,加入了四川省移动统一指挥平台,依托地震监测台站第一时间获知地震信息;接入了中国地震台网,随时翻查地震活动分布图,快速查询地震发生位置的经纬度、震源深度及震级情况。通过多年的建设,集团公司地震监测台站分布更加均匀,监测技术不断精进,已能准确捕捉到1级以上地震的电磁信息。

准确预测地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铁路部门一直在进行着探索与尝试。2015年,铁路总公司开始与中国地震局合作,进行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试验。该系统可通过光纤网络提前20至30秒发出地震预警信息,以便正在邻近区段高速运行的列车及时采取紧急措施。该系统已于去年通过技术评审,今明年有望在西成高铁上首次安装。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距管内宝成线斑竹园站165公里。集团公司第一时间启动地震应急程序,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应急指挥中心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应急指挥中心迅速作出应急响应,相关站段干部职工即刻到岗到位,工务、电务、供电等部门立即出动人员1253人、轨道车15辆、汽车6辆,昼夜兼程对线路、桥梁、隧道、供电、通信、信号等行车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扣停旅客列车的区段优先进行检查。8月9日零时15分,震后不足4个小时,宝成线恢复行车。随后,绵成乐客专和兰渝铁路也相继恢复行车。

有效的应急机制成为战胜灾害的有力保障,迅速有效的应急举措释放出战胜灾害的强大力量,这是集团公司应急体系日益完善的体现。由于地处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集团公司一直注重建设快速、科学、完备的应急体系。汶川大地震后,集团公司建机制明职责严考核,构建了一套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应急处置体系,同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制定了地震灾害、冰雪凝冻灾害、旅客列车火灾、旅客列车颠覆、高铁隧道火灾、直供电机车故障及洪灾塌方7个应急处置救援指挥指导书和现场救援作业指导书,将指挥及作业两个层级的具体抢险救援工作细化到每一个操作步骤。

集团公司还将应急预案、应急处置、应急物资、应急人员等应急资源信息纳入管理信息系统,为应急处置提供“大数据”支持。同时,加强应急人员储备和应急骨干培训,有序开展应急实战演练,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今年5月1日,一支应急指挥“特种部队”应时而生:集团公司采用应急指挥“1+N”的人员组成模式,从调度所和供电、客运、工务、运输、电务、车辆等业务处室抽调业务精湛、应急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成立应急调度台。在灾害发生时,他们及其背后支撑的9个系统将合力为精准实施应急救援方案发挥大作用。

一双双“千里眼”、一支支“特战队”,一张统筹协调、科学高效的防灾减灾大网正在西南大地上全面铺开,并以毫不松懈的韧劲监测西南山河、守护铁路安全。